鲁斯丹·埃芬迪(印尼语:Roestam Effendi,精确拼音:Rustam Effendi,1903年5月13日-1979年5月24日),印度尼西亚作家,印尼第一部现代舞台剧《贝巴沙丽》和诗集《沉思集》的作者,后于1928年至1947年期间迁居荷兰,以荷兰共产党党员的身份参加荷兰国会二院。他的语言一方面保留了古马来文的格律 ,另一方面突破了传统诗体和语言常规,具有实验意义。
埃芬迪在1903年5月13日生于荷属东印度苏门答腊巴东(今属西苏门答腊省),是电影演员、导演巴赫迪亚·埃芬迪的兄长。完成小学课程后,他曾经先后在德科克堡(今西苏门答腊省武吉丁宜市)和万隆(今属西爪哇省)接受师范训练,直到1924年毕业后才返回巴东,担任教师。
埃芬迪在1920年代中期发表自己第一部舞台剧作《贝巴沙丽》(),故事改编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是一部批判荷兰殖民主义的作品,也有文献认为这是现代印尼文学史上第一部舞台剧。不过,这部剧作一发表就被荷兰殖民政府禁绝,原因是他们认为埃芬迪的思想有共产主义倾向。埃芬迪还在同一个时期发表诗集《沉思集》(),所收录的某些诗歌(例如《祖国》)隐约带有反殖民主义的色彩。1926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发动的起事失败收场之后,荷兰殖民政府收紧了书报审查制度,自此埃芬迪无法发表自己的作品,因此他认为自己不得不离开东印度群岛,远走他方。
埃芬迪在1928年至1947年期间迁往荷兰定居,并在1933年至1946年期间以荷兰共产党党员的身份参加荷兰国会二院,为东印度群岛的土著争取权益。这时候他还发表了一部题为《从莫斯科到第比利斯》()的荷兰文著作。不过,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发表过任何印尼文作品,作者古纳汪·穆罕默德曾经在专栏中提到,埃芬迪认为与其用文笔宣扬自己的主张,倒不如在政坛直接出击,实现印尼独立的目标。他在1979年5月24日于雅加达逝世。
埃芬迪撰写的好几个题材当中,以反殖题材最为突出,这个题材在《贝巴沙丽》这部作品里面特别明显。埃芬迪也经常在这些作品中对殖民政府提出隐约的批评。他笔下的题材还包括爱情和大自然,例如他的诗作〈旧日的回忆〉()描写的是浪漫关系,〈母亲的坟头〉()描写的是亲情,〈海洋〉()、〈月亮〉()描述的则是大自然的美景。
埃芬迪的用词虽然还是表现出古马来文的格律,却带有实验性质,他在作品中借用了外来语(特别是来自梵语和阿拉伯语的字词),而且还改变了字词的结构(比如增加或缩减字词里面的字母),务求符合自己心目中的节奏和韵律,例如他把“”缩略成“”,来表达“等候”这个意思。和同期的诗人穆罕默德·亚明相比,埃芬迪笔下的意境比较浓厚。
社会主义文学评论家巴格里·西里格尔认为埃芬迪的《贝巴沙丽》善于描写反殖民主义斗争,故事的意境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研究印尼文学的荷兰学者A·德欧认为埃芬迪是一位令人感到惊喜的诗人,因为他的诗歌用词独特,在体裁上也尝试摆脱传统诗歌沙依尔的格律。不过,他认为埃芬迪在印尼文学往后的演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并认为萨努西·巴奈才是那个年代最有影响的印尼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