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话

✍ dations ◷ 2025-08-24 14:09:55 #古代汉语,明朝文化,清朝文化

明清官话,明清时期通用语,因在官场通用而得名。明朝继承了宋代汴洛音系和元代音系,即“壹以中原雅音为正”,形成了以下江官话中的南京官话为国家标准语音的局面。到了清朝中期,北京官话形成,影响逐渐扩大。清末卢戆章创制中国切音新字,仍然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可见南京官话在清末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到了民国,北京官话被确定为国语,以后在中国大陆改称普通话。

明清时期,官话使用范围广泛。据明朝来华传教士所著《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载:“除了不同省份的各种方言,也就是乡音之外,还有一种整个帝国通用的口语,被称为官话(Quonhoa),是民用和法庭用的官方语言。……官话现在在受过教育的阶级当中很流行,并且在外省人和他们所要访问的那个省份的居民之间使用。……各省的方言在上流社会是不说的,虽然有教养的人在他的本乡可能说方言以示亲热,或者在外省也因乡土观念而说乡音。这种官方的国语用得很普遍,就连妇孺也都听得懂。”

作为历史上标准语的官话(即本条目所指的“官话”),与作为现代汉语分支的官话,是两个范畴的概念:前者是(古代)汉语的一个语种,它在同一个时期内的语言学特征(语音、语法、词汇等)是同质、稳定的,每个词都有其固定的发音;后者是(现代)汉语的包含众多语种的一个分支(基于立场的不同可称这个分支为方言或独立语言),它因地域的区别有着许多语言学特征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的不同语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域往往不同。

中国的官方语言早期以中原雅音为正音,即上古汉语时期(主要是周朝至汉朝)流行于中原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汉族中央政权第一次转移到南方,使得中原雅音南移,汉语正音因此分为南北两支。但因东晋迁都南京,中原雅音为基础正音,由于当时中原汉民带来雅言并流行于上层社会和知识阶层,称为“士音”,雅言和吴语逐渐融合成为南京官话,又称金陵雅音。

南北朝时期,南朝治下的江东崛然而起,赶超中原地区,成为汉民族文化的正统地带。因此以中原雅音为基础的南京官话以“正统身份”成为中国官方语言的正音,日本来华所学亦是吴音。

隋朝统一后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进入中古汉语时期后与(主要是唐、宋)流行于中原(时洛、汴一带)的中原雅音融合,以《切韵》、《广韵》为标准的唐宋官方语音成为全国通用的正音。

蒙古征服南宋,位于北方的燕京首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黄河流域逐渐衰落。元朝依据的仍然是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音(汴洛音)做为共通语的正音,亦有受燕京音影响,参看《中原音韵》。

明朝灭元定都南京,“一以中原雅音为正”,形成南京官话2。但对于当时的官话是否是南京方言,学界仍有争议。

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南京移民到北京四十万人,超过了北京原有人口,他们所操的南京官话受到北京语音和北方话腔调的影响,逐渐产生了北京官话。作为国语正音的官话又再次分为南北两支,此时的北京官话仍不成熟,通行范围主要在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民间,地位较低,官场仍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

明清两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中国话,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南方官话,周边国家也是如此,比如日本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期所教的中国语都是南京官话。

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话的腔调,经过时间,北方腔调官话的影响逐渐扩大。清中叶以后,北方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主流的地位。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民国初年拟定国语以及京国之争以后,以北京官话为标准的北方官话取代老国音,故今日的国语(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

概而言之,南方官话与北方官话都是由“西晋以前的中原官话”演化而来,两者有差异,也有联系。比如明朝迁都北京时,北京城中南京移民超北京本地人口,此后的北京话也大量融入了南京话。相比较而言,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北方官话语音发展变化比较快,以南京话为标准的南方官话则融入了一些吴语方言。

明朝官话大致属于《切韵》体系,以《正韵》为代表作;而清代官话则脱胎于元代《中原音韵》为代表的音系,相对于以《切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它有如下的变化:

而到了明中后期,北京官话(即当时的北京音)的音系已与现代北京话相差无几,由万历年北京人徐孝所作之《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所见,与明初的官话相比,产生了韵尾消失、入声消失,尖团合流等重大的变化。

尽管明清官府并没有对官话正式命名(“官话”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称呼),也没有将官话进行推广,但它对中国普通百姓语音的影响是巨大的。

明清时期各地汉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官话的影响。越是官话使用频率高的地方,这种影响就越剧烈。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江西景德镇,长期作为官方瓷器供应地,官话在城区盛行,导致当地的方言往官话靠拢,最终出现只有三个声调这种赣语乃至整个“东南方言”极其罕见的现象。

官话的另一个影响是产生了带方音的官话(下文简称为“方音官话”)。古代非官话所在地的人要学习官话常会受母语的极大影响,从而说出母语特征极浓的官话来,如蓝青官话。方音官话与(标准)官话之间,只是口音之间的区别,而非方言之间的区别。

今日的江淮官话绝大多数方言及天津话和苏北、皖北一带的中原官话是明代南京官话的直接“后代”。1913年决议之老国音亦是兼通南北。

在现代戏剧中仍保留了某些特定时期的官话特征。如京剧的语音,仍保留了清末以前官话中的区分尖团的特点;越剧的语音则继承了绍兴的方音官话的音系。

^ 注解1:其中,支持“南京说”的可参看张卫东 《试论近代南方官话的形成及其地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音韵学会会长鲁国尧《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研究明末清初官话基础方言的廿三年历程》。另外,有民间人士从北京话“文白异读”的现象出发,与中原音韵加以比较,认为明代官话是自中原至江淮某地的语言。

相关

  • 奠边县奠边县(越南语:Huyện Điện Biên/.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Nom Ming","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
  • 哈默顿学院哈默顿学院(Homerton College)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其中一个学院,其建筑物建于1824年,学院则成立于1976年。位于剑桥学院群落的最南端,在Hills Road上。学院原不属于剑桥,1976年才并入
  • 陈自强陈自强可以指:
  • 威廉·切斯特·米诺威廉·切斯特·米诺(William Chester Minor,1834年6月22日-1920年3月26日),简称作W·C·米诺(W. C. Minor) ,美国外科医生、前军医与词典编纂者,思觉失调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在1872至1
  • 张鸣冈张鸣冈(1535年-1616年),字治祯,江西吉安府万安县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江西乡试第十六名。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进士。官监察御史,直言敢谏,谪戍广德州判官。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以兵
  • 帕乔雷帕乔雷(Pachore),是印度中央邦Rajgarh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20940(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20940人,其中男性11060人,女性9880人;0—6岁人口3480人,其中男1884人,女1596人;识字率58.71
  • 朝鲜中央历史博物馆朝鲜中央历史博物馆(朝鲜语:조선중앙력사박물관/朝鮮中央歷史博物館)位于朝鲜平壤金日成广场,是朝鲜最大的历史博物馆。馆内设有19个展厅,藏有1万多件朝鲜半岛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
  • 胡炳权胡炳权(1936年-),中国退役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他曾获得1956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和1957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季军。退役后成为教练。
  • 3M书架游戏系列3M书架游戏系列(3M bookshelf game series),是3M公司为跨足桌上游戏市场,在1962年到1975年推出的一系列游戏,包含棋类、牌类、纸笔游戏等桌上游戏,多数为原创。1976年,3M公司终止在
  • 大白鲨2《大白鲨2》(英语:)是一部于1978年上映的美国惊悚恐怖片,由吉诺特·兹瓦克(英语:Jeannot Szwarc)执导,罗伊·施奈德领衔出演警察局长马丁·布罗迪,他必须设法除去另一条威胁海岸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