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基隆海啸,是1867年(清同治六年)发生于台湾基隆外海地震引发的大海啸,造成基隆金山沿海严重伤亡。
1867年12月18日(清同治6年11月23日),基隆屿附近发生有感地震,地震的震中在东经121.7度左右、北纬25.3度附近,约在基隆屿东方500米左右的海底,地震发生后随即引发海啸,磺港、水尾边波浪高到二丈(6.06 米),鸡笼首当其冲,鸡笼港港内的海水急速往外海退去,甚至露出海床;接着巨大波浪瞬间反扑,以惊人的速度猛冲街上,房屋倾倒,影响瑞芳、万里、金包里(今新北市金山区)一带沿海,山崩地裂,海水暴涨,屋宇破坏,溺数百人。
根据《淡水厅志》记载,阿瓦力兹(Alvarez)所著《福尔摩沙》(Formosa)一书有记载道:
估计此次地震震级约为7.0,而海啸高度达8米。沿岸居民从700户,剩下16户,估计至少有数百人以上死亡。地震倒塌有数百户民宅,沿岸浸水的家屋约有二百户。
关于该此海啸原因,学者徐明同与蔡义本认为,海啸原因主要由地震断层所引起;吴祚任则认为是地震引发海底山崩造成。由于该次地震震级估计只有7.0,前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马国凤推测,可能是地震引发了海底山崩,而该次地震所造成海底破裂面走向与基隆海岸平行,加上海底斜率平滑使海浪易于上溯堆积,使海啸波浪迎面扑向岸边时造成灾害如此严重,综合了地震、山崩、火山爆发及海岸形状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