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行政学传统理论时期,行政学修正理论时期的代表有胡桑实验学派、动态平衡理论、Y理论、理性决策理论、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和双因素理论等学派,而这时期的程因大致如下:
一、30年代起行为科学在美国兴起。
二、行为科学强调社会现象的实然研究。
三、触及人员的心里面,尤其是对人与人间所发生的交互行为。
四、行为科学提出科际整合的主张以试图消除空隙地带。
五、行为科学所试图建立社会科学中的通则(General Principle)。
六、静态描述和法制研究都不见得和实际的政治或行政现象相符。
七、教育文化水准普遍提升,组织对于成员的鼓励必须运用新方法才能保持员工的有效参与。
以梅尧为首,对于管理中的人性问题作实验而开创了人群关系学派,其认为管理不容忽视员工的人格尊严,而非正式组织和员工沟通的重视也是管理的重点.
以巴纳德为代表,主管人员的功能在于满足人员需求、并且了解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
这个学派认为人性本善,对于工作有主动积极的精神,并非项传统理论者所认为的人天生好逸恶劳(X理论),故在管理上以积极鼓励代替消极惩罚.
该学派认为行政即研究组织中决策制定的过程,而人的需求共有五大类,主管的职能在于满足人员这些需求.
全称生存—关系—成长理论,这个学派认为人类的需求层级由低至高分成三种:生存需求、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三者间不只是满意提升的程序更是挫折退化的程序.
亦称两因素理论(或激励保健理论),该学派任为人的需求分成消极保健因素和积极的激励因素,保见因素至在维持一般的工作效率,积极因素则能提升工作效率.
修正理论受行为科学影响甚大,可以说行为科学的缺失就是这个时期的缺失,故对此时期的检讨必须先探讨行为科学对行政学的影响:
研究者在基本观念上一从应然面转为实然面研究。
职位权力固然可使部下接受命令,然而接受程度不见得高,只有赢得部属的尊敬才能发挥权力的最佳效率。
行为科学的人事行政注重如何建立工作人员和工作的调适关系、工作人员的合作关系以及机关和成员的平衡关系。
1、行为科学支离破碎对于问题难以解决。
2、内容局限在组织人员行为的研究,甚至根本否定组织结构和法令之重要性,其实行为科学只能作为对科学管理的修正与补充,不能完全取代否则就成了一偏之见。
3、由于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差异,行为科学追求客观性和社会科学的目标难以契合。
4、只对组织的人员研究,反到忽略外在环境对人员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