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44号潜艇

✍ dations ◷ 2025-08-25 15:38:33 #UB-44号潜艇

陛下之UB-44号艇(德语:SM UB 44)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其中一艘UB-II型近岸潜艇(英语:Coastal submarine)或称U型潜艇。它由不来梅的威悉船厂承建,自1915年9月3日开始铺设龙骨。其全长36.9米,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别为272吨和305吨,艇载武器则包括两具500毫米的艇艏鱼雷发射管以及一门88毫米口径甲板炮(英语:Deck gun)。完工后的艇体被拆解成若干部分并通过铁路运输至奥匈帝国港口普拉进行重新组装,并于1916年4月在当地下水及交付使用(英语:Ship commissioning)。

在为期三个月的服役生涯中,UB-44号被部署至普拉区舰队,并参与了地中海潜艇战(英语:Mediterranean U-boat campaign of World War II)。该艇共进行过两次巡逻,仅击沉了1艘容积总吨为3409吨的英国商船。1916年8月初,UB-44号从卡塔罗出发前往加里波利半岛,但从未抵达。其最终结局尚无定论,但有可能是8月8日在帕克西岛附近遭鱼雷艇击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U型潜艇战(英语:U-boat campaign)形势的发展,UB-I型潜艇排水量过小、适航性不佳、推进系统可靠性低等问题愈发凸显。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它们只有单个螺旋桨轴和发动机组合,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部件发生故障,潜艇就会几乎完全失效。为了纠正相关缺陷,潜艇监察局于1915年4月研发了UB-I型潜艇的放大版——UB-II型。UB-II型艇采用了双桨双发配置(每个发动机驱动一根轴),同时也提高了潜艇的航速。新的设计还包括续航能力更强的蓄电池、更大的鱼雷发射管和甲板炮(英语:Deck gun)。作为UB-II型艇的一分子,UB-44号还可以携带两倍于UB-I型的鱼雷载荷,以及将近十倍的燃料。为了适应所有这些变化,其艇体更大,而且水面和水下排水量均是UB-I型艇的两倍以上。

UB-44号是不来梅威悉船厂承建的UB-II型第二批次(UB-42至UB-47号)三号艇,由德国国家海军办公室于1915年7月31日订购。其全长36.90米,舷宽4.37米。艇体采用单壳体加鞍形水柜(英语:Saddle tank (submarine))构造,浮起时的吃水深度为3.69米,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别为272吨和305吨。其主机为两台戴姆勒(英语:Daimler Motoren Gesellschaft)六缸四冲程270匹公制马力(200千瓦特)柴油机用于水面运行,以及两台280匹公制马力(210千瓦特)的西门子-舒克特(英语:Siemens-Schuckert)电动发电机用于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8.82节(16.33千米每小时),水下6.22节(11.52千米每小时);能够在水面以5节航速续航6,940海里(12,850千米),或以5节(9.3千米每小时)连续在水下航行45海里(83千米)而无需充电。蓄电池被放置在中央潜柜的前方,以配平更重的发动机安装。其最大潜水深度为50米,潜没需时为30-45秒。

UB-44号的主武器为两具500毫米艇艏鱼雷发射管,采用层叠式布局,以实现可以创造最佳表面效率的舷弧设计;鱼雷携带量为4枚,威力亦显著提高。辅助武器是一门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英语:8.8 cm SK L/30 naval gun)。司令塔增加了一具潜望镜,并配备了1根两段式可伸缩通信桅杆,前水平舵外形也做了调整。其标准船员编制为2名军官加21名水兵。

UB-44号自1915年9月3日开始铺设龙骨。由于舷宽突破了铁路限界(英语:Loading gauge),大多数UB-II型艇都是在竣工后独力驶往作战港口,但作为在建造中即被指派至地中海服役的六艘姊妹艇之一,UB-44号仍然是通过铁路运往奥匈帝国的海军基地普拉。解决办法是将艇体纵向剖开,分成大致相等的若干部分后,再通过铁路平车装运。威悉船厂的工人会在普拉重新组装该艇,UB-44号于1916年4月20日在当地下水。

1916年5月11日,UB-44号在经验丰富的艇长、时年28岁的海军中尉弗朗茨·魏格尔的指挥下正式入役(英语:Ship commissioning)。作为魏格尔指挥的第四艘U型潜艇,它随即被编入普拉区舰队。尽管区舰队的基地设于奥匈帝国的军港普拉,但其下属潜艇却主要在更南端、更靠近地中海的卡塔罗基地执行任务。它们通常只会返回普拉进行维修。

6月30日,魏格尔率UB-44号取得了他们的唯一战功,在距克里特岛锡得罗角(英语:Cape Sideros)东南约46海里(85千米)处击沉了英国轮船摩里斯号()。这艘容积总吨为3409吨的货轮当时正从格拉斯哥驶往亚历山大港,沉没时共造成3名船员罹难。

在同盟国占领罗马尼亚南部之后(参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罗马尼亚),德意志帝国海军便有足够的燃油供部署至黑海的潜艇使用。为此,UB-44号及其普拉区舰队的三艘姊妹艇奉命前往君士坦丁堡,沿途必须穿越协约国已在1916年中期布设了大量水雷的达达尼尔海峡。UB-44号于8月8日从卡塔罗出发前往加里波利半岛的赫尔辛斯坦德(),计划去接一名引水人穿越达达尼尔海峡,但从未抵达。

UB-44号的最终结局尚无定论。战后有两份英国报告将该艇列为7月30日阻塞奥特朗托(英语:Otranto Barrage)的受害者,但正如作家德怀特·梅西默所指出的那样,德国人的记录显示UB-44号直至九天后才离开卡塔罗。梅西默报告称,UB-44号或许是遭368号鱼雷艇(可能是驻布林迪西的法国鱼雷艇)击沉——据雅典报纸报道,8月8日,一艘U型潜艇在帕克西岛对开约6海里(11千米)处被一枚长矛炸弹击沉。

相关

  • 西伯利亚汗国年表(英语:Timeline of Mongolian history) · 历史 · 统治者 · 贵族西伯利亚汗国(蒙古语:Сибирийн ханлиг),又译失比尔汗国,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末时位于亚洲西
  • 顺化战役南越军11个营美军2个营美国海军陆战队3个营北越军及越共10个营美国等国正式介入之后美国撤出至南越灭亡顺化战役是越南战争中最为血腥与漫长的战斗之一。越南共和国军(南越军
  • 约翰·约瑟夫·塔波特约翰·约瑟夫·塔波特(John Michael Talbot,1954年5月8日-),是一位著名的美国民谣歌手, 音乐家, 吉他手。
  • 谢尔盖·德米特里耶维奇·瓦西里耶夫谢尔盖·德米特里耶维奇·瓦西里耶夫(俄语:Серге́й Дми́триевич Васи́льев,1900年11月4日-1959年12月16日),是一位苏联电影导演、剪辑人员和编剧人员
  • 比肯巴赫比肯巴赫(德语:Bickenbach)是德国黑森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9.26平方公里,总人口5553人,其中男性2734人,女性2819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600人/平方公里。
  • 北管乐北管乐是指中国北方语系的戏曲,又称“子弟戏”(因多为农村子弟的业余戏团而得名),也称“乱弹戏”(来自乾隆时的“花部”腔调)。其唱腔基本上是“板腔体”,唱词多采七字或十字句型,但
  • 塞萨洛尼基帝国塞萨洛尼基帝国(希腊语: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της Θεσσαλονίκης)是一些现代学者使用的史学术语,指存在于1224-1246年(严格来说,结束于1242年),以塞萨洛尼基为中心的一个拜占庭-希腊政权,由伊庇鲁斯的科穆宁·杜卡斯王朝统治。由于塞萨洛尼基城在中文中有数种译法,该政权又可被称作萨洛尼卡帝国、帖撒罗尼迦帝国。塞萨洛尼基帝国与伊庇鲁斯专治国本是同一政权。伊庇鲁斯的第二任君主狄奥多尔·科穆宁·杜卡斯在位时,国力强大,成为可与尼西亚帝国及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相抗衡的地区强权,他渴望占领君士坦
  • 雷兽 (妖怪)雷兽(日语:雷獣、らいじゅう)是中国 、日本传说中随着闪电出现的妖怪。东日本是有关雷兽传说的中心,在江户时代有很多有关的随笔及民俗资料。 有一说认为《平家物语》中被源赖政所杀死的妖怪鵺,实际就是雷兽。虽然在明治时代雷兽的知名度不及河童和人鱼,但是在江户时代则非常著名。由于当时对天空的所知有限,人们对于天空上所发生的事情都只是想像出来的。有人认为雷兽的传说就是当时人对闪电所造成的灾难而构想出来的。雷兽的外观像长约60厘米的小狗,像狸猫的尾巴长约21-24厘米,据说有锐利的爪。曲亭马琴所著的《玄同方言》中描述
  • 李石基李石基(이석기,1962年2月2日-),韩国政治人物,出身全罗南道,韩国外国语大学毕业,前亲北政党统合进步党担任韩国国会第19届国会议员。立场为亲朝鲜政权,拒唱韩国国歌《爱国歌》。2013年8月28日,韩国国家情报院指控李石基涉有“内乱阴谋罪”嫌疑。根据韩国国家情报院所声称,涉案人员创立了一个“革命组织”(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李石基可能是负责人。每次秘密聚会时,都会齐唱《赤旗歌》和《革命同志歌》等朝鲜革命歌曲。从国情院掌握的录音资料中发现,李石基曾在一次聚会上称“预备紧
  • 布鲁克赛德布鲁克赛德()是英国的一部已经播出完毕的肥皂剧,以利物浦为故事舞台。节目于1982年11月2日开始在英国第四台播出,播出长达21年,最后一集在2003年11月4日播出。节目由默西电视(Mersey Television)制作。布鲁克赛德是部非常成功的电视剧,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早期经常是第四台收视最高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