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释天(梵语:शक्र,Śakra,巴利语:Sakka),又称天帝释、帝释,全名为释提桓因陀罗(梵文: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巴利文:Sakko devānaṃ indo)或释提桓因达罗,简称释提桓因。原为印度教神明,即因陀罗(Indra),主管雷电与战斗,统领天界,后为佛教所吸收,成为佛教的护法。
佛教认为他是忉利天之主,座骑为六牙白象。他经常率领天人,与阿修罗战斗。
帝释天,梵文全名 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音译为“释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达罗”,意译为能天帝。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仁慈。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陀罗(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在《杂阿含经》中,曾列举帝释天的名称,有释提桓因、富兰陀罗、摩伽婆、娑婆婆、憍尸迦、舍脂钵低、千眼、因提利。
帝释天是吠陀经典中最重要的神明,出身提婆(deva),是天界之主,在古印度神话中有首要地位。但在吠陀时代后期,其地位慢慢被削弱,最后被降为次要神明,位阶低于梵天、湿婆与毗湿奴之下。
在佛教传说中,帝释天为忉利天之主,统率诸天的天人。药叉天曾被混淆译成“帝释”,又因为“帝释”可以直接统率夜叉众,且其传说出身阿修罗之妻子舍脂亦曾被译为“设支”,因此“帝释”被不明古文意者误认为可能出身夜叉。
《长阿含经》记载,帝释天曾要求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天子来协助他与阿修罗王作战,似乎暗示他的地位高于其他四天。《大智度论》记载,帝释与阿修罗战斗时,居于中央,左方为伊舍那天,右方为婆楼那天。
在佛经中,帝释天被称为天主,或诸天之主,而大梵天王被称为娑婆界主。佛教相信,梵天与帝释天为护法,参与释迦牟尼说法。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道两大宗教都常有把对方的神,当作自己的神明的倾向。
汉传佛教徒有人将道教玉皇大帝等同于帝释天,道教徒并不认同。
《三国遗事》记载,桓雄的父亲桓因就是释提桓因。
在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及其衍生的小说、漫画、影视剧、游戏中,常出现帝释的身形。其他佛教主题的艺术作品、游戏亦然。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