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

✍ dations ◷ 2025-04-03 13:07:46 #犀角
犀牛是犀科(学名:Rhinocerotidae)动物的总称,属哺乳纲奇蹄目,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大型陆地动物。所有的犀牛基本上都是腿短和身体粗壮。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公斤,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至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现存的4属5种的犀牛除白犀牛外,都濒临绝种,其中以爪哇犀牛的数目最少,约50头左右;而黑犀牛也只有约1万到3万头。这些居住于亚洲与非洲的犀牛面临原生栖地破坏,东亚的犀牛角买家与欧美狩猎观光者的威胁犀牛在地质时代中的第三纪时已在全球广泛地分布。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犀牛化石是在始新世早期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貘犀,此种犀牛的祖先与现代貘类的大小差不多,犀牛祖先之一种森林犀牛在欧洲曾广泛存在过,个体很小而且善于奔跑。现代在亚洲的苏门达腊犀牛之祖先在渐新世出现。 另外在渐新世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陆生哺乳动物——巨犀,它体格健壮和高大,体长约8米,身高5米。不过虽然巨犀和犀牛同属奇蹄目,但并不属于犀牛科。中新世的后期,出现了独角犀牛的祖先。目前,独角犀牛仅存爪哇犀牛和印度犀牛,均分布在亚洲。在中新世以后出现的犀牛体型与现代犀牛相接近。其中有下唇比上唇略大些的大唇犀,下颌有两颗大牙向前伸出,生活在沼泽地带,以水中的植物为食。上新世后期(约300万年前),双角犀牛出现。而现今的双角犀牛有苏门达腊犀牛、白犀牛和黑犀牛,第四纪时期人类已经出现,早期的犀牛以板齿犀、披毛犀为代表。板齿犀个体巨大,5米长,身披厚甲,在额部生有大角,约2米长,牙齿的齿冠高,呈方柱状,草地上生活,更新世时期在中国华北的及欧洲等地曾有板齿犀生活;披毛犀和猛犸象外形相似,巨大的身体及长着粗毛的厚皮可以抵御寒冷,长鼻上有一对巨角,前面一支最长可达1米,生活在寒冷地带。这两种犀类先后在不同的时期都已经灭绝了。在犀类的后代中,现仅残存有犀牛科的4属5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其中分布在亚洲的犀牛已经濒临绝种,非洲犀牛因为还有保护措施尚有族群。主要是因为犀牛角作为药材获利不菲,现行非洲犀牛角主要由养殖者所提供。南非养殖者会将犀牛角砍下,等待约一年半后再度收成,而部分盗猎者会将犀牛直接杀死取角,随盗猎导致数量减少,现在也不容易买到真正的犀牛角,现在商贩还懂得以牛羊的蛋白质部位替代来获利,甚至用相似成分的猫狗爪磨成假货变换充数。现存犀牛的特征是蹄有3短趾,趾尖有宽而钝的趾甲。除耳尖及耳缘外,犀几乎其他部分无毛。犀牛多呈灰色或褐色,其中白犀牛的颜色较淡。犀牛视觉差,但嗅觉与听觉灵敏。犀牛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犀牛的身体就像一个大盔甲,最长达超过4米,重达6吨。犀牛是有蹄动物,前脚和后脚都有3个趾头。一般来说犀牛都是灰色或棕色,而且大部分犀牛都没有毛发。犀牛多数生存于开阔的草地,稀树草原,灌木林或沼泽地,其中苏门答腊犀牛现代只能在森林深处找到,一般以矮小灌木和草本植物为食物。犀牛用尿与粪堆区分领域范围。犀牛多独居,个体之间很少接触,只有白犀牛以约10只的数目群居。多数时候都会避开人类,但在交配季节时期的 雄犀牛,或带领小犀牛的雌犀牛,稍受刺激就会攻击任何目标,包括人类。其中黑犀牛是犀牛中脾气比较坏者,会主动攻击任何陌生的气味或声音,黑犀牛跑的速度很快,即使在荆棘中也可达到45公里/小时的速度,在没有击中目标时,转身的速度也很快。白犀牛有两个种类:南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 simum)和北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在2007年,南方亚洲野生种群数量有17480头(IUCN2008),其中16266头来自南非,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犀牛亚种。然而,北方亚种是极度濒危,分布在非洲东部和中部的乌干达和尼罗河上游,在野外已经完全灭绝。而人工饲养的北白犀只余3只,仅仅位在肯亚的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Ol Pejeta Conservancy),其中唯一一只公白犀Sudan (rhinoceros)(英语:蘇丹)不仅已经因为年老而不能再繁殖,更于2018年3月19日因骨骼与肌肉退化、身上出现大面积伤口等原因接受安乐死。黑犀牛原产于非洲东部和中部,包括肯尼亚,坦桑尼亚,喀麦隆,南非,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和安哥拉。虽然被称为黑犀牛,但它的颜色是褐色及灰色的。黑犀牛8个亚种中,已有3个亚种绝灭,根据2003年的资料显示,黑犀的数量已有回升,约3,610头。黑犀的主要威胁是偷猎和栖息地的减少。印度犀牛分布在整个印度恒河平原范围以及尼泊尔,但过度的猎杀减少了他们的数量。今天有超过3000只犀牛生活在野外。2014年,印度阿萨姆邦就发现2,544只,自2006年以来增长了27%,在20世纪初,阿萨姆邦只有大约200只犀牛。印度犀牛是犀牛中第二大的,仅次于白犀牛,最重可达4000公斤。1910年,印度禁止狩猎所有犀牛,并设立印度犀牛保护区。爪哇犀牛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大型哺乳动物。根据2002年的估算,只有大约60只依然存在,只分布在印尼爪哇最西端乌戎库隆国家公园,而越南最后野生个体被枪杀于2010年。爪哇犀牛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犀牛物种,它们主要威胁是因为猎人偷猎它们的角。爪哇犀牛比印度犀牛小,大小接近黑犀。体长(包括其头部)的可达2至4米(6.6至13.1英尺),高度可达到1.4-1.7米(4.6-5.8英尺),重量900-2300公斤。苏门答腊犀牛是最小的现存犀牛物种。它分布在婆罗洲和苏门答腊高海拔地区。由于栖息地丧失和偷猎,其数量已经下降,数量只剩余200只以下。成年的苏门答腊犀牛肩高大约130厘米,体长约240-315厘米,体重约600-950公斤。苏门答腊犀牛曾经广布于印度、不丹、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与沼泽中。在中国,苏门犀曾经广布于华南地区,尤其是在四川。1916年在中国灭绝。现在野外仅存6个种群,其中4个在苏门答腊,另外两个分别在婆罗洲与马来半岛,并可能分布缅甸的茂密山林中。纵使苏门答腊犀牛数量多于爪哇犀牛,但过去15年在野外只捕获一只雌性犀牛。

相关

  • 脊灰脊髓灰质炎(英语:poliomyelitis,简称polio),俗称小儿麻痹症(中文名称译自日语“小児麻痺”;后者则译自英语infantile paralysis),又译急性灰白髓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可感染人
  • 全身性红斑狼疮全身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简称SLE)又称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的自体免疫性疾病。乃身体因不知明原因,促使免疫系统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细胞和组织,导致
  • 唇颚裂唇裂与颚裂(英语:Cleft lip and cleft palate),常被合称为唇颚裂,是一系列包含唇裂(CL)、颚裂(CP)、或二者皆有的疾病(CLP)。唇颚裂常包含上颚裂到鼻腔,甚至裂到耳朵都有可能;裂口可能发
  • 歌唱歌唱,或唱歌,是指人类透过发声器官产生音乐的过程。进行歌唱的人、或是以歌唱为职业的人称为歌手。歌唱可以作为在正式场合的一种表演艺术、可以是有宗教、教育、营利等目的、
  • 碳酸锂碳酸锂(Li2CO3)是一种无色至白色结晶,能溶于水,但溶解性不佳。用于治疗精神疾病,多用于躁狂症的治疗。白色单斜,碱性晶体,无潮解性,在空气中是稳定的。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可以通
  • 克拉伦斯·詹森克拉伦斯·伦纳德“凯利”约翰逊(Clarence Leonard "Kelly" Johnson,1910年2月27日-1990年12月21日)是一名美国的系统工程师和航空创新者。他使他自己赢得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飞机
  • 县市行政区划(英语对应词:Administrative division/area/region)是一个国家政府为了行政上的需要而在其境内划定的区域或政权单位,也称行政实体(Administrative entity)、地方实体(Subn
  • 王善源王善源(1907年11月11日-1981年1月1日),原籍福建福州,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毕业于荷兰莱登大学医疗系。1938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物理数学系。1948年
  • 小葡萄菌纲Heterogastridiales 白冬孢酵母目(Leucosporidiales) 微球黑粉菌目(Microbotryales) 锁掷酵母目(Sporidiobolales)微球黑粉菌纲(学名:Microbotryomycetes)是担子菌门柄锈菌亚门下的一
  • 卡达山杜顺族卡达山-杜顺人,由卡达山人及杜顺人原住民联合而成,是马来西亚沙巴州内最大的达雅族群,大部分居住在沿海城市及内陆地区,如兵南邦(Penampang)、下南南(Inanam)、担布南(Tambunan)、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