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札姆·穆勒克(波斯语:نظامالملک、1018年4月10日-1092年10月14日),本名阿布·阿里·哈桑·伊本·阿里图席(Abu Ali Hasan ibn Ali Tusi),波斯学者、塞尔柱王朝维齐尔(宰相)。自1064年被任命为塞尔柱帝国维齐尔以来,他掌握帝国行政大权近30年之久。代表性的政绩包括修建大量伊斯兰学校、编撰法典政治之书(英语:Siyasatnama)(又译:治国策)等。
阿里图席于1018年4月10日出生在伽色尼王国图斯城郊拉丹村(Radkan)的德坎(地主)(英语:Dehqan)家中,父亲阿里·伊本·伊沙克(英语:Ali ibn Ishak)为王国的财务官。
1040年,塞尔柱人在丹丹纳干战役中击败伽色尼军并征服呼罗珊,在国都加兹尼的阿里图席接应了逃难而来的父亲一家,他靠着在公家机关工作担起了家中经济支柱。
1043年,阿里图席辞去了伽色尼王国的职务,转而出仕塞尔柱的呼罗珊总督恰格勒·贝格。他被引荐给总督之子阿尔普·阿尔斯兰,在言谈中深获对方赏识并受到重用。
1059年,恰格勒去世,阿尔斯兰继承其父呼罗珊总督一职,阿里图席此时受命担任行政长官,正式总管全呼罗珊省的行政事务。
1063年,塞尔柱苏丹图赫里勒·贝格在雷伊城过世 ,前苏丹的小侄子苏莱曼·恰格勒被长老继位,然而小苏丹之兄阿尔斯兰和叔叔库塔尔米什皆表明不服,两人分别起兵爆发冲突。在阿里图席的帮助下,阿尔斯兰于达姆甘之战击败对方,并于隔年的4月27日正式加冕为新苏丹。
1064年,阿里图席被新苏丹赐名“尼札姆·穆勒克”(意为“王国之权柄”)并成为塞尔柱的新维齐尔,接替死于政争的阿尔·昆达里(英语:Al-Kunduri)总掌帝国行政。 开启了他在阿尔斯兰(1063-1072)和马利克沙一世(1072-1092)两任苏丹间,长达三十年的主政生涯。
尼扎姆任内可说总揽了帝国的全权行政决策,其重要施政措施如下:
此外,尼扎姆任内大力推行“伊克塔”制度(类似封建,不过受封者在封地的任期有时限,且除收税外无权管理封地行政),让苏丹的亲属担任诸侯,实际行政仍由各地的旧领主担当。伊克塔制使突厥贵族建立了向波斯人、土耳其人、高加索人等原住民稳定征税的管道,原先频发的劫掠事件随之减少。此措施也确保了通商路线的安全,商队和店铺的数量也开始回升。 该制度为蒙古等后续的游牧统治者所沿用,直至14世纪方为“蒂玛尔(封地)(英语:Timar)”制所取代。
除了行政事务,尼札姆也带兵出征南波斯一带,征服了法尔斯、伊什塔克尔一带的地方势力。
1072年,阿尔斯兰骤逝。军中的突厥旧部起兵反抗王储马利克沙一世,尼札姆拉拢波斯、阿拉伯等当地豪族的支持,镇压叛乱并毒死了首谋,使马立克沙得以顺利继位。
此后,尼札姆掌控军政大权,并展现了他的作战天赋,在他的指挥下,塞尔柱军在与法蒂玛王朝、伽色尼王国、高加索诸王国的战争中屡战屡胜,疆域扩大至顶峰。
除了自身之外,以长子阿哈玛德·穆勒克(英语:Ahmad ibn Nizam al-Mulk)为首,尼札姆的十二个儿子全都在塞尔柱王朝担任过重要职位,也因此他们家族累积了不少政敌,尼札姆本人亦受到诸多流言攻击,其中一子也在政争中丧生。
晚年,马立克沙想废嫡长子巴尔基雅鲁克,改立幼子马哈穆德一世(英语:Mahmud I of Great Seljuq)为储,引起尼札姆及军队不满,双方关系陷入紧张。鉴于尼札姆在帝国的影响力,马立克沙不敢公然开除他。而尼札姆在知悉苏丹计划暗中刺杀他后,在法庭上如此回应:
伊斯兰历485年斋月10日(1092年10月14日),尼札姆·穆勒克在纳哈万德被伪装成托钵僧的阿萨辛教徒刺杀,享年74岁。他死后数十天,马立克沙也在打猎途中为尼札姆的支持者所刺杀。
尼札姆在巴格达、伊斯法罕、尼沙普尔、摩苏尔、巴士拉和赫拉特等地广设学校,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尼札米亚(英语:Nizamiyyah)”。这些受到官方支持的机构是伊斯兰世界最早的一批高等学校,培养出如萨迪·设拉兹等重要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并成为后世许多伊斯兰学校的前身。
尼札姆将部属行政上遇到的问题、事例汇整,编撰为政治之书(英语:Siyasatnama),该书广泛援引历史实例来讨论伊斯兰律法、正义性、政府职能等,成为塞尔柱王国施政重要的准则,并影响了日后其他伊斯兰律法的发展。与马基维利的君王论相同,该书亦提及关于国家监视和间谍等领域,并建议统治者建立广泛的间谍网络。
相传尼札姆与伊斯兰名士欧玛尔·海亚姆、哈桑·萨巴赫三人为求学时代密友,彼此交情匪浅,并约定日后谁有了成就便要互相帮助。后来,尼札姆当上宰相后想邀请两人做官,旧友却因为理念不同回绝邀请,欧玛尔潜心于研究,哈桑则投身激进的宗教改革,建立了阿萨辛教团。
后世学者(如穆罕默德—阿里·福鲁吉(Mohammad-Ali Foroughi)、法札内·阿哈尔普尔(Farzaneh Aghaeipour))对故事的真实性多所质疑。虽然这三位名人很可能互相认识,然而由于他们的年龄、成长地差异颇大,不太可能一同就学。不过,仍无妨这个具传奇性的故事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