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桥头七十二庄(客语白话字:Piông-khièu-theù Chhit-sṳ̍p-ngi Chông),分布台湾彰化县妈祖信仰,祭祀范围为今日社头乡、永靖乡、员林市、埔心乡与田中镇的部分地区。
彰化平原境内的客家人一自诸罗(嘉义)北上,于康熙年间入垦武西保湳港一带。一自鹿港登陆,约于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间,并于乾隆二年(1737)于鹿港兴建三山国王庙,而后其族群陆续迁往埔心一带开垦。
清康熙年间,漳州移民亦入垦彰化平原,福建漳州萧姓族人相继于大武郡溪流域开垦,原属大武郡堡,后分为武东堡、武西堡。大武郡溪东边为武东堡,西边为武西堡,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此地逐渐形成武东、武西堡八个庄头七十二庄聚落。
《彰化县志》记载,大武郡东西堡共有九十五个庄名。枋桥头七十二庄头居民以联庄的组织来保卫家乡,并借由天上圣母妈祖的信仰,来凝聚七十二庄子民的力量,妈祖的圣灵深受七十二庄人民的信仰,香火日益兴盛。早年部分聚落单位没自己的妈祖庙则自行雕刻一尊名称各不相同的妈祖,供奉在枋桥头七十二庄天门宫,若有喜庆则恭请自己的妈祖回去奉祀。到了日治时代已经没有分类械斗加上联合祭祀的仪式不方便,各聚落便不需要到枋桥头天门宫来祭祀,因此比较大的庒头会将属于自己庒头的神像,迎回自己的庒内奉祀,建立起自己的妈祖庙。于是枋桥头天门宫的七十二庄在日治初期,即因各处相继建庙而不解自散。然而根据访谈得知,枋桥头天门宫七十二庒的祭祀团体虽然解散,但天门宫仍是武东堡地区妈祖信众及庙宇前往鹿港进香的集合中心,并且在联合进香之后会有绕境活动;此外有些未建妈祖庙的地区,例如湳雅庒、石头公庒等,依旧寄放他们的妈祖于天门宫中,在有喜庆时,仍会前来迎回自己的妈祖回去供奉及绕境。由上可知,枋桥头天门宫在日治时期之后,宗教群体的活动并未因七十二庄的解散而停止:以往的武东、武西堡七十二庄的大区域,信徒们仍持续著妈祖的信仰。
枋桥头七十二庒每隔十二年至鹿港天后宫(旧祖宫)进香(民国80年起改为每10年),每次连续三年,进香时程均为农历三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是日,夜宿鹿港,农历四月一日交香后回銮,为七十二庄回鹿港天后宫谒祖进香的一大盛事。进香团由3月进香,4月回銮,跨足一个月,代表进香两个月的意思。每隔十年的交香仪式,全台唯一交香仪式在廿一日清晨五时十五分开始,执事人员爬上供桌、跪着掷筊,也属绝无仅有,让人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