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腿燕鸻

✍ dations ◷ 2025-08-23 16:10:49 #蓝腿燕鸻

蓝腿燕鸻(学名:),又名埃及鸻、埃及燕鸻、牙签鸟,是蓝腿燕鸻科下唯一的鸟类。它们最早于在1750年附近在埃及被发现,因而得名“”,但现已不存于该地。:33主要以昆虫或软体动物为食,现分布于塞内加尔至埃塞俄比亚之间的热带河流低地地区。:377

体色主要有黑、白、灰、黄四色组成,脚为灰蓝或淡灰色。:377它们因两个谣传的不寻常行为而著名:一是会在晒太阳的鳄鱼的口中和牙齿上捡拾食物,二为会在繁殖时将蛋埋在沙子里,靠太阳热量进行孵化。但实际上前者仍有争议,而后者则被推测是为了回避白天过于炎热的地面而做出的行为。因为它们的分布相当广大而难以进入易危物种的定义范围内,故即使数量正在缓慢下降,但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划作无危物种。

1750年前后,作为卡尔·林奈学生之一的弗雷德里克·哈塞尔奎斯特(英语:Fredrik Hasselqvist)受林奈之托前往黎凡特地区探险,在游历了小亚细亚、埃及、塞浦路斯和巴勒斯坦等地后,因旅途劳累而在1752年去世,其笔记随后由林奈整理并于1757年出版成书,而蓝腿燕鸻即是此旅途中发现的物种之一。1758年出版的《自然系统》第十版中则以双名法命名蓝腿燕鸻为,并被归类在鸻属下。

此物种首次发现于埃及,故种小名是拉丁文的埃及之意。:33而属名则来自法文“Pluvian du Sénégal”,意即“来自塞内加尔的鸻”,形容它们与鸻亚科鸟类的关系相近。:33

在分类学上,它们一开始被归类在燕鸻科下,但后来于2007—2008年时被移至独立的蓝腿燕鸻科下,并作为鸻鸟和其近亲的外群。蓝腿燕鸻曾有一个亚种,分布于安哥拉和比属刚果(现今的刚果民主共和国),为体型较小的蓝腿燕鸻,但现被认为定义不清楚而使之地位被取消,故现为单型种。

蓝腿燕鸻体长19—21厘米、体重约73—92克、翼展47—51厘米、翼长约13.0厘米、嘴峰长约22.8毫米、喙宽度约4.7毫米、喙厚度约5.8毫米、跗骨约34.4毫米、尾长约58毫米。:377

头顶、眼周、颈部侧面、后颈、背部上半的羽毛为黑色,狭窄的胸带同样呈黑色并带有一条白色宽边;眉斑呈白色;眼睛深褐色;喙黑色。:377其翅膀相当醒目:初级飞羽黑白相间;次级飞羽为白色,在末端附近有一条宽黑带及一条狭窄白线;翅膀下半呈灰色;翅膀内侧白色。:377肩羽、背部和尾巴呈灰色;尾巴末端为白色,在侧面羽毛至腹部为深沙或奶油色;腿和脚为淡蓝或蓝灰色。:377雌雄个体在颜色、声音和大小相同上而无法区分。

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头部斑纹黑色和淡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带有铁锈般的红褐色,背部的羽毛边缘偏褐色。:377当幼鸟奔跑时,脖子上的白色斑块会相当显眼;而蹲伏时这个斑块则会消失。:377

现在分布在塞内加尔和冈比亚延伸到埃塞俄比亚,南至安哥拉北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

蓝腿燕鸻多生活在热带的大型河流形成的沙质或砾石低地;它们会远离浓密的森林地区以及湖泊、河口的水域。:377

当河水泛滥时,它们会在雨季时(约5月至10月)不规则地向北迁徙至他地。:377在这种情形下,它们可能作为迷鸟出现在正常分布范围以外的地区,如加那利群岛、利比亚、约旦、以色列甚至波兰、西班牙等曾记录过蓝腿燕鸻。:377而在瑞典也有一些未经证实的纪录。

虽然种小名的由来是因为自埃及发现该鸟类,但现今蓝腿燕鸻并不分布于埃及以及尼罗河流域附近,最后一次有确切纪录的是在1937年,并被认为是在20世纪初在该地灭绝的。

它们多视根据水位变化而决定是否做短距离的迁徙,但也有记录到从埃塞俄比亚到苏丹(600-800千米)、尼日利亚或查德的长途迁徙,通常以最多60只鸟的群体移动。:377在加纳常见10—20只的群体行动,在马里的内尼日尔三角洲地区,密度达每平方千米十只个体。

蓝腿燕鸻相当温驯,会出现在有河流人类聚居地附近觅食。在没有沙洲的地区,还可能在船用斜坡道(英语:Slipway)上觅食,且毫不在意地躲避行人。

多以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也食用各种地面昆虫、软体动物、小型飞虫、种子和鱼肉的碎屑或残骸。:377

捕食的方法相当多样,包括在水面上捡取、追赶飞行中的昆虫、埋伏捕捉、用脚在潮湿的沙滩上探测或翻动石头跟沙、直接在水中觅食或是直接在陆地上觅食。:377

在赤道以北的地区,水位较低的一月到五月时为其繁殖季。:377雌雄双方会透过相当简易的仪式进行求偶,且都会通过打斗及威吓行为以驱赶接近的其他同类跟捕食者,保护其领域。

蓝腿燕鸻的繁殖地点在白天时的地面温度可能高达摄氏60度,它们可能因此发展出在地面挖洞作巢穴的行为。它们会挖掘数个在干河床上的浅洞后才决定巢穴的位置,并将选中的地点挖掘成一个深坑产卵。:377每窝1—4颗蛋(平均为2—3颗),平均重9.5克,颜色为奶油色带有深色斑纹,在28—31天后孵化。:377产卵后双亲会用喙将卵埋入2—3毫米深的土中,并坐在土堆上孵卵,但有时候也会将土拨开让蛋与其孵卵斑接触。晚上时也会把土拨开以孵卵。在炎热的白天中,可见蓝腿燕鸻会每隔几分钟将腹部沾水后盖在巢上,让沙土潮湿以降温。:377

雏鸟相当早熟,在出生后的第一天就能离开巢穴活动。:377不过双亲仍会给予其食物,并在遭遇危险时用沙土掩埋蹲下的幼鸟,同时也会将砂土弄湿以保护它们。此时若将砂土轻轻拨开可见不动的幼鸟,反之用力过猛幼鸟就会逃走。幼鸟约7天后可开始自己觅食,而3—4周大时双亲可能就不再以砂土保护它们并开始长出成鸟的羽毛,约30—35天后完全独立并可飞行。:377

最常见的声音是在飞行时响亮的“chersk”或“chreek-chreek-chreek”;该声音也用以有陌生生物或掠食者接近巢穴时,表示紧张或焦虑用,并以数个“wheep”声开头再接上“chersk”。

最早在希罗多德《历史》第二卷中,提到了有一种名为“Trochilus”的鸟,会在鳄鱼口内清洁其口中的水蛭而达到互利。但由于当时希罗多德并没有描述该鸟的特征,进而引发了一些关于这鸟为何这样做、以及这鸟类究竟身份为何的揣测。约翰·古尔德于1886年出版的书中表示,当时的学者认为“Trochilus”指的可能是蓝腿燕鸻或是同样生活于尼罗河岸的黑胸距翅麦鸡(英语:Spur-winged lapwing)。后来有不同学家及作家尝试观察该现象,但无论是哪种鸟类,至今仍各有歧异而尚无定论,也无确切的图像证据。

其可能的威胁是栖地附近的水坝建设所导致的水资源减少,以及部分地区的人类干扰。

在2006年的估计中,蓝腿燕鸻约有15000—57000只个体。但由于其分布区域相当广大而难以符合易危物种的定义,故即使数量有在缓慢下降但仍被划作无危物种。

相关

  • 自然历史自然历史(拉丁语:Historia Naturalis)又译自然史、博物学,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对地球上各种生物(动物、植物、菌类、微生物)以及它们周边生存环境中各种事物的不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 马其顿语马其顿语(马其顿语:македонски,罗马化:makedonski,IPA:.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
  • 学位1999年规定:印章直径5厘米,中央刊五角星,由国务院制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成立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学位授予及其相关工作。《中华人
  • 巴列奥略王朝巴列奥略王朝是拜占庭帝国的最后一个王朝(1261年-1453年)。巴列奥略家族(希腊语:Παλαιολόγος)米海尔八世在热那亚共和国的帮助下于1259年夺取尼西亚帝国皇位,与约翰四世
  • 亚历山大·卡赞采夫亚历山大·卡赞采夫(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 Каза́нцев,1906年9月2日-2002年9月13日)是苏联科幻小说家、飞碟学家、军事工程专家、国际象棋排局
  •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瑞士瑞士在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维持武装中立,在军事上并未参与其中。由于其中立状态,瑞士与当时各集团在外交、谍报、贸易以及难民的收容
  • 田美都田美都(韩语:전미도,1982年8月4日-),名字常被音译为全美度,韩国演员。
  • 罗伯特·哈德菲尔罗伯特·阿博特·哈德菲尔(Robert Abbott Hadfield,1858年11月28日-1940年9月30日),英国冶金学家。1882年,罗伯特·哈德菲尔制造了锰钢。此后他又发明了硅钢。他被选为皇家学会院士。
  • 任法融任法融(1936年6月-2021年5月26日),俗名任志刚,男,甘肃天水人,中国道士、书法家、慈善家、政治人物。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山西道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道教学院院长,楼观台道观监院。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36年,任法融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县新阳镇。自幼受家庭影响,阅读经史子集。14岁时,上“药王洞”入“龙门”出家为道士,师从道长王嗣琳。1955年夏,开始挂单楼
  • 温敏 (乾隆进士)温敏(1707年-1769年),字允怀,号铁崖,叶赫那拉氏,满洲正蓝旗人。乾隆辛酉举人,乙丑进士。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漆阳续录(四)记载:“温铁山前辈(名温敏,乙丑进士,官至盛京侍郎。)尝遇扶乩者,问:“寿几何?”乩判曰:“甲子年华有二秋。”以为当六十二。后二年卒,乃知二秋为二年。盖灵鬼时亦能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