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系列条目
《黄帝四经》又称《黄帝书》,为中国战国时代的哲理典籍,文体押韵,久已失佚,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共有4篇:〈十六经〉(旧名〈十大经〉,李学勤认为应命名为〈经〉)、〈经法〉、〈道原〉和〈称〉,内容互异,并非成于一手。《黄帝四经》讲述人君治国之道,记述了战国时的一些格言和黄帝传说,哲理思想以道家为主,融合了墨家和法家,采纳天人感应之说,强调统治者要依循大自然之道,否则招致灾祸,书中亦有道家以弱胜强的理论。《黄帝四经》今有多个英语、法语或日语的译本,广受学术界研究。
《黄帝四经》是四篇古佚书,约于战国中期在楚国成书,属押韵的诗体:364、355,作者继承老子和范蠡之学,属于道家,知道前473年吴、越之战:365、361。其书受另一篇古佚书〈三德〉影响甚深:241。四篇大概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前168年在长沙随葬,写在《老子》乙本之前,1973年于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367、348,没有总称,学者唐兰首先提出,这就是班固《汉书.艺文志》着录的《黄帝四经》,但李学勤和魏启鹏不同意此名称:357:350,认为应称之为《黄帝书》。学术界约定俗成把这四篇文章称为“黄帝四经”:358、348:
《经法》以道家思想为主,也包含墨家、法家的观点;《十六经》大多记述黄帝的故事,包括黄帝大战蚩尤:348、368;《称》是成语集;《道原》和后来《淮南子》的〈原道〉篇主题相近,都是讲述“道”,受《道德经》影响较大:348、370。《黄帝四经》把刚柔与阴阳相配,却完全没有涉及五行:359、364。《黄帝四经》认为,理想统治者是参“天”、“地”、“人”三者的圣人。天是恒常不变的准则规范,是绝对、客观、不可违抗的,却不是有意志的人格神:244、245。书中采取天人感应之说,认为君王举措失当,会影响大自然,导致失收与虫害,如君王政策恰当,将受恩于天地,相反则会蒙灾:357。人类必须以天地的运行体系为模范,才能得到天的祐护,否则会受天所惩罚;男女之别是不能变更的礼数:246-247。统治者要依时而动,依据四时的循环往复,合理安排农时、征伐、刑罚等政治活动,还要懂得把握时机:248、251。书中并告诫人要自避其祸,不要自取其辱,要战胜对方,最好办法是让对方自己走向失败:265,在矛盾中不要极端,应适度而行:358-359。
《黄帝四经》出土时,合共有174行字,初版于1974年出版,当中有少量错误:350:
最佳版本于1980年出版,此版本较可靠,注释更丰富:351:
台湾学者陈鼓应编写了另一个版本,此版本最为仔细,编者多据押韵韵部,补充缺字:352:
中国学者魏启鹏从文字学和文献学的角度重新诠释黄帝四经。
翻译方面,《黄帝四经》有4个英语全译本:
〈道原〉有一单行英译本:
法语全译本有一个:
日语全译本有一个
〈经法〉有一单行日译本:
Paola Carrozza则把〈经法〉译为意大利文: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