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底狱

✍ dations ◷ 2025-10-29 22:04:09 #巴士底狱
巴士底狱(法语:Bastille)是一座曾经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坚固监狱,高30米,围墙很厚,共有8个塔楼,上面放有大炮,监狱内设一军火库。“巴士底”(Bastille)在法语中即“监狱、堡垒”之意,原名圣安托万监狱(Bastille Saint-Antoine),因其历史意义后来直称其为“巴士底”。现址为巴士底广场。它建造于14世纪,当时是一座军事城堡,目的是防御百年战争英国人的进攻,所以就建在巴黎城门前。后来,在巴黎市区不断扩大下,巴士底监狱要塞成了市区东部的建筑,失去了防御外敌的作用。18世纪末,它是控制巴黎的制高点,自亨利四世后,法国国王在里面驻扎了大量军队。监狱专门关押政治犯,例如文学家伏尔泰便曾在此处坐牢,因此不少当时的民众视巴士底监狱是法国王权专制独裁的象征之一。19世纪的浪漫主义历史学家把巴士底监狱当作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并把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监狱被人民占领的事件描绘成伟大的功绩,代表英勇的巴黎人民解放被压迫的农民的一次革命胜利。自从1879年,为了纪念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法国政府宣布把7月14日定为国庆节。现代的法国历史学家对于巴士底监狱给予评价:“当时的巴士底监狱实际上是全法国生活条件最好的一个监狱,并且不是巴黎人民所畏惧的王朝的象征。”巴士底监狱被攻占那一天,发现监狱里只有七个囚犯,有一位是贵族家庭中被皇家密信所逮捕的“放荡罪”犯人(即萨德侯爵),两位被认定为精神病患者,四位是伪造犯。

相关

  • 肺表面活性物质肺表面活性物质(英语:Pulmonary surfactant),也称肺表面活性剂,是一种肺泡形成的表面活性脂蛋白复合体。表面活性物质一般具有亲和性不同的两端。在肺中,蛋白质和脂类形成同时具有
  •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世界人权宣言》(法语:La déclaration universelle des droits de l'homme)是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夏乐宫通过的一份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的文献(联合国大会
  • 阿尔伯特·艾利斯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年9月27日 – 2007年7月24日)是一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在1955年发展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也是196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的先驱。许多人认为他是认
  • in vivoIn vivo为拉丁文“在活体内”之意。在科学文献中,in vivo常指进行于完整且存活的个体内的组织的实验,以区别在生物体上移除下来的组织或死亡的组织上进行的实验(对应的拉丁文为
  • 白桦茸Boletus obliquus Ach. ex Pers. (1801) Polyporus obliquus (Ach. ex Pers.) Fr. (1821) Physisporus obliquus (Ach. ex Pers.) Chevall. (1826) Poria obliqua (Ach. ex
  • 乔舒亚·莱德伯格乔舒亚·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1925年5月23日-2008年2月2日),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传学、人工智能和太空探索。因发现细菌遗传物质及基因重组现象而获得1958年
  • 目的“目标”是一种个人或是系统想要达到的结果,而且会为此计划,设法达成。目标是个人或组织在某种理想状态下希望达到的状态。有时目标会有其期限(英语:time limit),因此还需要在期限
  • 肽链延伸原核翻译(Prokaryotic translation)是指原核生物细胞中信使RNA被70S核糖体翻译为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可分为起始、延伸、终止与再循环四个主要步骤。原核生物的翻译起始阶段
  • HC≡CH乙炔,俗称电石气,是炔烃化合物系列中体积最小的一员,主要作工业用途,特别是烧焊金属方面。与氧气组成切割套装时,俗称风煤,风指压缩氧气,煤指乙炔。乙炔于1836年由英国科学家艾德蒙
  • 雨格诺派胡格诺派(法语:Huguenot,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