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托特里耶(法语:Paul Tortelier,1914年3月21日-1990年12月18日)是一位法国大提琴家、作曲家。
保罗·托特里耶出生于巴黎一个布列塔尼人后裔的家庭,受到父母的鼓励而开始接触大提琴。12岁时,他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音乐院,跟随Louis Feuillard与Gérard Hekking学习。16岁时,以一曲埃尔加协奏曲获得校内比赛的优胜。1931年,托特里耶与拉穆勒管弦乐团(法语:Orchestre Lamoureux)合作爱德华·拉罗的协奏曲,这是他的职业生涯初登场。
1935–37年间,托特里耶在蒙地卡罗爱乐乐团(法语: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Monte-Carlo)担任首席大提琴,与著名指挥者如瓦尔特、托斯卡尼尼等人合作,并且在乐团演出理查德·施特劳斯《唐吉轲德》时,负责重要的大提琴独奏片段。此后托特里耶陆续服务于波士顿交响乐团(1937–40年)、巴黎音乐院管弦乐团(法语:Orchestre de la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1946–47年)等。除了繁忙的乐团工作外,1938年起,托特里耶便固定以独奏家身份在波士顿的市镇厅演出。
1947年,他与指挥汤玛斯·比彻姆合作,在伦敦的理查德·施特劳斯音乐节演出《唐吉轲德》,演出受到好评。1950年,托特里耶接受了帕布罗·卡萨尔斯的邀请,于普拉德节庆乐团(Prades Festival Orchestra)担任首席大提琴。托特里耶曾表示,卡萨尔斯是影响他至深的大提琴家。
持续演奏事业的同时,托特里耶亦从事教学,曾陆续于巴黎高等音乐院(1956–69年)、富克旺根艺术大学(德语:Folkwang Universität der Künste)(1969–75年)、尼斯音乐院(1978–80年)等校服务。托特里耶亦是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荣誉教授。在巴黎时期,他与杰奎琳·杜·普蕾有一面之缘(但并非她的主要指导者),此外托特里耶的门生还有Arto Noras、Nathan Waks、Raphaël Sommer等人。
托特里耶于1990年12月18日因心脏病发逝世,享年76。
托特里耶是EMI的独家艺术家,曾两次录制巴赫无伴奏组曲,此外他著名的录音还包括埃尔加协奏曲(与艾德里安·包尔特(英语:Adrian Boult)、伦敦爱乐乐团合作)、理查德·施特劳斯《唐吉轲德》等。
七〇年代起,托特里耶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制播了一系列大师班录影,当中记录了托特里耶相当鲜活的演奏风格与身影。
作曲家托特里耶的作品包括一首双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950年)、变奏曲、交响曲《以色列》、D大调大提琴组曲,以及两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等。
经托特里耶编辑、注释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由Galliard印行(1966年)。
以色列建国的事件影响托特里耶甚多,他曾与妻儿前往内坦亚附近的一个基布兹短暂居住,这次的经历与见闻促成了交响曲《以色列》的创作。
托特里耶有两段婚姻,育有一子(杨·帕斯卡)一女(Maria de la Pau)。为了培养他们成为独奏家,托特里耶未曾令子女接受国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