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普顿散射

✍ dations ◷ 2024-12-23 03:17:59 #康普顿散射
在原子物理学中,康普顿散射,或称康普顿效应(英语:Compton effect),是指当X射线或伽马射线的光子跟物质相互作用,因失去能量而导致波长变长的现象。相应的还存在逆康普顿效应——光子获得能量引起波长变短。这一波长变化的幅度被称为康普顿偏移。康普顿效应通常指物质电子云与光子的相互作用,但还有物质原子核与光子的相互作用——核康普顿效应存在。康普顿效应首先在1923年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物理学家康普顿观察到,并在随后的几年间由他的研究生吴有训进一步证实。康普顿因发现此效应而获得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效应反映出光不仅仅具有波动性。此前汤姆孙散射的经典波动理论并不能解释此处波长偏移的成因,必须引入光的粒子性。这一实验说服了当时很多物理学家相信,光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粒子性,光束类似一串粒子流,而该粒子流的能量与光频率成正比。在引入光子概念之后,康普顿散射可以得到如下解释:电子与光子发生弹性碰撞(弹性碰撞产生的非弹性散射),电子获得光子的一部分能量而反弹,失去部分能量的光子则从另一方向飞出,整个过程中总动量守恒,如果光子的剩余能量足够多的话,还会发生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弹性碰撞。康普顿散射可以在任何物质中发生。当光子从光子源发出,射入散射物质(一般指金属)时,主要是与电子发生作用。如果光子的能量相当低(与电子束缚能同数量级),则主要产生光电效应,原子吸收光子而产生电离。如果光子的能量相当大(远超过电子的束缚能)时,则我们可以认为光子对自由电子发生散射,而产生康普顿效应。如果光子能量极其大(>1.022百万电子伏特)则足以轰击原子核而生成一对粒子:电子和正电子,这个现象被称为成对产生。由于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应该可以用波动理论诠释这效应。埃尔温·薛定谔于1927年给出半经典理论。这理论是用经典电动力学来描述光子,用量子力学来描述电子。:28, 286康普顿本人引用光电效应和狭义相对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并依据余弦定律推导得出康普顿频移公式其中的符号对应如下推导要件:推导如下:移项得:也就是康普顿效应对放射生物学十分重要,由于它是高能量X射线与生物中的原子核间,最有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因此亦被应用于放射疗法。材料物理中,康普顿效应可以用于探测物质中的电子波函数。康普顿效应也是伽马射线光谱学中的重要效应,它是导致(光谱图表上)康普顿边缘的原因,因为伽马射线有可能被散射出所用的探测器以外。康普顿抑压法(用较廉价的探测器去包围较高价的主探测器)被用于探测走散的散射伽马射线而抵消此作用带来的影响。逆康普顿散射在天体物理学上有重要意义。在X射线天文学中,黑洞周围的吸积盘被认为会产生热辐射。此辐射所产生的低能光子会与黑洞的晕中的相对论性电子发生逆康普顿散射,从而获得能量。此现象被视为是吸积黑洞的X射线光谱(0.2-10千电子伏)中幂次项的成因。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穿过星系团周围的热气体时,逆康普顿效应亦能被观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光子被气体中的电子散射到更高的能量去,即所观测到的苏尼亚耶夫-泽尔多维奇效应。

相关

  • 尼采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语: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ˈniːtʃə/; 德语:.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
  • 罗慕路斯·奥古斯都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Romulus Augustulus,约463年-480年),或称罗慕路斯·奥古斯都(Romulus Augustus),全名弗拉维乌斯·罗慕路斯·奥古斯都(Flavius Romulus Augustus),西罗马帝国的
  • 末端回肠在人体解剖学中,回肠是人的消化器官之一。回肠(Ileum)是小肠的最后一段,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下面。人的回肠约占小肠全长的五分之三,约有2-4米长。回肠多盘于腹腔右下部,借小肠系膜
  • IMP肌苷酸(次黄苷酸,Inosinic acid),又名次黄嘌呤核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IMP),是一种在核糖核酸(RNA)中发现的核苷酸。在酶的作用下,由肌苷酸可以分解得到次黄嘌呤。其在体内主要参
  • 白垩岩白垩,又名白土粉、白土子、白埴土、白善、白墡、白
  • 血淋巴血淋巴(Hemolymph)是无脊椎动物血腔内流动的血样液体,无色,兼具血液和淋巴样组织液的特性,内含白血球,间质液和血浆,可占动物体重的30-40%。主要起营养物质运输,温度调节和创伤愈合
  •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俄语: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1894年7月9日-1984年4月8日),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超流体的发现者之一,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8
  • 平衡常数(溶度积)溶度积(英语:solubility product)是溶度积常数的简称。溶度积常数是沉淀的溶解平衡常数,用符号Ksp表示。溶度积的大小反映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可用实验方法测定。溶度积常数
  • 1781年公元前1780年,最后的猛犸象在弗兰格尔岛灭绝,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和狩猎。
  • 卡洛曼一世卡洛曼一世(法语:Carloman Ier,751年6月28日-771年12月4日),法兰克国王,768年9月24日—771年12月4日在任。他是矮子丕平之次子,查理曼之弟。768年,丕平病逝,按照其遗嘱,国家被划分,10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