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6大民族。云南是哈尼族世居地。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大陆哈尼族人口有1,440,029人,其中云南有1,424,990人,占哈尼族人口的98.96%。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山东、江苏、湖南、四川和广东五省哈尼族人口均超过千人,其余各个省市区及现役军人中均有哈尼族人口分布。中国哈尼族使用哈尼语,原来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尼族先民为羌族,在海拔2500米山区閞垦梯田,种植水稻。哈尼族(越南语:Người Hà Nhì)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人口17,535(1999年普查)。
哈尼人的一支阿卡人(自称雅尼人)在缅甸、老挝、泰国有分布。
哈尼族可能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汉文史籍中,对哈尼族有“和夷”、“和蛮”、“和泥”、“离泥”、“倭泥”、“哈尼”、“斡泥”等称呼。
他们在老挝叫老松族,有“山上的民族”之意,在西双版纳自称阿卡,意思是“我是远方来的人”(另一说他们在古代被傣族打败成为奴隶,因此被称为阿卡)。
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同彝语、拉祜语、傈僳语比较接近。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个方言,彼此差别较大,相互通话困难。哈尼族本无文字,有些地方曾经刻木、结绳记事。1957年,中国政府为其创立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传统节日众多,最主要为十月年与六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故在农历十月“过新年”。节期五六天,多至半个月。亲友互相拜访、回娘家习俗之外,亦是请媒说亲的良机吉日。六月年,即红河地区的“苦扎扎”,是哈尼族农业祭祀活动,为哈尼族最重要节日之一。
哈尼族能歌善舞。乐器有三弦、四弦、巴乌、笛子、响篾、葫芦笙等。“巴乌”是哈尼族特有乐器,以竹管制成,具7孔,长六七寸,吹端配有鸭嘴形扁头,音色深沉柔美。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乐作舞”、“葫芦笙舞”等。
哈尼族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口头文学中,有神话传说《创世》讲述万物起源,《洪水记》讲述人类战胜洪水,《哈尼祖先过江来》讲述哈尼族历史;有诗歌“拉八热”在庆典、祭祀等庄重场合吟唱,“阿基估”为男女对唱的山歌。
哈尼族相信万物有灵,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也有信仰佛教和基督教。
哈尼族的民居建筑独具特色,为其文化重要标志之一。相传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传统蘑菇房为三层式结构,一楼圈养牲畜,二楼为人居空间,阁楼用于存放粮食与杂物。建材主要以土石混合,堆砌成墙壁,再以干草为顶,具冬暖夏凉之效果。哈尼族习于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一般为三四十户,远方鸟瞰仿佛是一些自然生长的蘑菇散落于群山之间,云雾缭绕中甚是迷人。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蘑菇房已经难以满足当代的生活需求,造成传统蘑菇房的正渐消失,不过在改建中尽量保持原有外观。例如蘑菇房主要因茅草顶得名,而茅草顶易生火灾,保留之下再辅以最先进的消防系统。
哈尼族的分布地区多为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物产丰富。哈尼族长久以来在此閞垦梯田种植水稻,而此梯田谓之红河哈尼梯田,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红河州元阳县、红河县、金平县和绿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