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曹公庙的曹公神像
曹谨(1787年11月5日-1849年6月8日),原名瑾,字怀璞,后改为谨,字怀朴,号定庵,清朝政治人物,河南省河北道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人。历任直隶、福建、台湾等地知县。在担任福建台湾府凤山县知县时,开凿了曹公圳,担任淡水同知时,亦曾率领士兵乡勇击退英国船舰,此外还有不少政绩,但后遭英方控诉台湾镇道冒功杀战俘,因而被夺花翎,注销所升官阶。道光廿五年(1845年)十月因病乞归,返回故里,于家中去世,享年63岁。其事迹收入《清史稿》循吏传中。
曹谨于乾隆五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1787年11月5日)出生。成长过程鲜为人知,只知师友记载他“早孤”、“其母孀守”。二十岁时参加怀庆府的童试科考,为河南学政鲍桂星所赏异,并带往学使院读书。嘉庆十二年(1807年)高中丁卯科河南乡试解元,但于礼部会试屡屡挫败。
嘉庆廿二年(1817年)“大挑”,曹谨列一等,候补知县签分直隶。历官直隶平山、曲阳、饶阳、宁津等地知县,署饶阳知县时,当地正因水旱相继,曹谨不经胥吏之手,亲自访查灾情并视受灾情况给予救济,为当地民众称道,而在署宁津知县时,又能整顿当地治安、照顾孤贫无依者,遂得直隶总督蒋砺堂赏识。道光五年(1825年)补威县知县,任内颇有政绩,被评为决狱如神,且曾整修文庙与城隍庙。后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调任丰润知县,任内曾解决有无赖打算趁当地因欠收米价翻腾时囤积粮食的事件,因威县失察邪教,被议在京,与挚友李棠阶、王�谈论理学,修养身心。道光十四年(1834年)捐复原官,拣发福建,委署将乐知县,又因平山知县任内,失察邪教被议去职。署将乐知县共八十余日。离去时“民遮道挽留不可数计”。送部引见降二级留任,著仍以知县用,发回福建。临行前挚友李棠阶劝勉曹谨云:“此番赴闽,益当坚持初志,勿嫌清贫。”。
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委署闽县知县,八月兼署福州府海防同知,初任时曹谨面见当时的布政使贺长龄,表示“愿事民事,给应征求无所阙”。“决狱催科”、“供亿长吏者”他都以体恤百姓的财力、物力。当时闽县与侯官分别辨理总督官署中所用的磁器。侯官花费至洋银一千圆,而闽县只仅仅花费一百圆。官署看门的人不收,并故意将所买的磁器捣毁。曹谨因而杖打总督官署看门的厨役。并亲怀器物单据及各种碗的样式,亲自呈于新任按察使张澧中。认为不论侯官所办理是花多少钱,认为自己所写的单据数量,就足以供厨房茶灶之用。并云:“若必求多且精,只有取之于民,非卑职所敢出也。”因而得到了闽县士民的称颂。福州梁拱辰评价曹谨到:“宰吾闽,有循声,为吾邑近来第一廉能之吏。”。福州大旱,福建巡抚魏元烺设坛求雨。迎拜鼓山窑变观音祈雨,福州省城大小官吏,都在街上跪拜迎接。独曹谨一人屹立不拜,认为这尊窑变观音,不是官方祀典的神祇,所以坚持不拜。
道光十七年(1837年)一月二十六日,曹谨抵达凤山,开始担任凤山县知县,他礼聘金门奇士林树梅为幕僚。上任之初,即采行“清庄联甲”,紧急招募乡勇,交由林树梅负责团练并且操练。不到半个月便捉到沈知事件凤山贼首刘蓝和石大山。曹谨忧虑埤头城的安危,在林树梅的规划建议下,凤山新城增筑城楼六座、炮台五座、濬濠沟,以增土墙一千三百四十丈。道光十八年(1838年)九月十二日,对凤山县匪徒张贡等数十人起义谋反,抢掳杀人,亦即时剿平。时值凤山平原干旱,幕僚林树梅建议开圳引下淡水溪(即今高屏溪)之水灌溉凤山平原(高雄平原),才能解凤山干旱的问题。十七年秋动工,十八年冬凤山水利完工,曹谨上呈于台湾道。十九年春台湾道姚莹命知府熊一本巡视凤山水利,熊一本应百姓的请求命名为“曹公圳”,并撰文〈曹公圳记〉。任内又捐修凤山文庙,飭令各乡里设立义学习《孝经》、《小学》;传孩童如能讲诵给洋钱、月饼;成童能兼《易经》、《朱注》,亦分别给赏赐。在凤山、淡水广推基层教育,闽抚丁日昌奏曰:“海外知读书自此始”。幕僚除林树梅之外,还礼聘侯官人蔡征藩来台,兼主讲凤仪书院。淡北文甲(学海)书院,因为种种的原因,始终未能建成;一直拖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曹谨捐俸续成。此外每月初一、十五前往的明伦堂,宣讲圣谕,教化百姓。又忧谷多价贱,农民的生活无以为继,修凤山仓廒以贮藏之。因政绩卓越,道光廿年(184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奏升淡水同知。道光廿一年(1841年)七月初一卸任凤山知县。离任前,凤山北部大旱,嘱岁贡生郑兰(兴隆里人)、附生郑宣治(赤山里人)开凿新圳,宣治积劳成疾。病革时,嘱其弟增生宣孝续成之。道光廿四年(1844年)完工,仍命名“曹公新圳”。
道光廿一年(1841年)七月二十六日。曹谨接替范学恒担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他于上任该年清查户口、组织乡勇,隔年又在淡水厅城外加筑了一圈土城以强化城池防御。以艋舺、竹堑两营防夷的营兵骄纵怠惰,虚耗经费,时常闹事。曹谨认为不仅浪费百姓的血汗钱,又无能力保卫人民。于是上书台湾道道尹姚莹,建议以乡勇取代防夷兵。遭姚莹“严批驳饬”。鸦片战争期间,曹谨先后率士兵、乡勇参与攻击英舰纳尔不达号(HMS Nerbudda,旧称HMS Goshawk(英语:HMS Goshawk))与阿恩号(HMS Brig Ann),成功的完成任务。道光廿二年(1842年)四月二十六日内阁奉上谕予以嘉勉,论功可以知府升用,之后更赏戴花翎。然而,在鸦片战争结束后的道光廿三年(1843年)三月,因为英国控告当时台湾镇道冒功杀俘,曹谨被夺花翎,注销所升官阶。
道光廿四年(1844年)八月初六日彰化发生“漳泉械斗事件”,曹谨听闻后详细已蔓延至嘉义。他由于担心械斗逐渐蔓延至淡水,立刻即指派壮勇和竹堑游击安定邦,各带兵分驻守淡水厅各要路,严查漳泉匪徒。并连夜的赶到彰化与淡水相临的大甲驻扎,并安抚百姓。事件平息之后,眼见到台湾的族群分类械斗严重,在中港(今苗栗县竹南镇)慈裕宫立〈中垅泉漳和睦碑〉。希望漳、泉、粤人等族群能和睦相处。因而提出不论出身籍贯为何,只要是居住台湾的人,就是台湾人,希望大家能不分彼此,和睦相处。
后因道光二十四(1844年)平息械斗与缉捕海盗之功赏戴花翎,并补以海疆知府。于道光廿五年(1845年)十月告病返乡,后于道光廿九年闰四月十八日(1849年6月8日)在家中去世,在咸丰二年六月二十四日(1852年8月9日)由次子曹榕将他与同年逝世的长子曹檍安葬于故乡城南祖坟旁(今河南沁阳市南门街东侧),并由挚友李棠阶撰写墓志铭。
曹谨善待百姓,百姓拥护,离任将乐、闽县、凤山、淡水时、仕绅、百姓遮道泣送、卧辙攀辕,凤山更是“祖饯者至数千人”,号称台湾史上空前所未有。文甲书院(学海书院)刊祝寿诗集《百寿诗录》以歌颂其德政。与后来任内操劳致死,并传为新竹城隍的曹士桂,并称为“淡水前后曹”。开台进士郑用锡等曾经迭次禀请祀曹谨、曹士桂,入祀于淡水厅名宦祠,但均未准行。咸丰五年(1855年)淡水的士民百姓先将两人,入祀淡水厅城内,明志书院左侧的敬业堂。咸丰七年(1857年),绅士许超英等将祀同知曹谨、曹士桂的敬业堂改称为“德政祠”。咸丰十年(1860年)南台湾凤山士民在凤仪书院头门内左畔建曹公祠祭祀。同治六年(1867年)厅绅陈维英等请曹谨与曹士桂并祀名宦祠,未准。光绪二年(1876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奏请将曹谨入祀淡水厅“名宦祠”。
日治时期,曹谨修筑的曹公圳等功绩为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所肯定。明治卅三年(1900年)儿玉巡视凤山时,凤仪书院被改为台南卫戍病院凤山分院。“曹公祠”破旧,祭祀中断,儿玉应凤山耆老的请求,遂捐款赞助整修,并恢复曹公祠的祭祀。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台南厅于凤山停车场(今凤山车站)附近建新的曹公祠,由该厅土木系设计,曹公祠于该年8月10日竣工后,于11月1日举行落成大典与大祭,原本于农历九月二十六日举办的祭典后来也改到11月1日,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的参拜者高达2000多人。此外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亦赠有“曹公祠”匾额。
二次大战后,为纪念曹谨,除在民国四十八年(1959年)设曹公国小外,1971年时高雄农田水利会亦整修曹公祠,后来在1992年时林园警善堂传玉帝降旨将曹公祠升格为庙,遂在该年11月1日将曹公祠更名为曹公庙,并立神像祭祀(此前仅供奉长生禄位),1999年11月1日时,神像曾在凤山地区出巡过。而在1998年8月高雄凤山的文史工作者与河南省沁阳市展开互动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也开始有大量关于曹谨的文章出现,此外近年也修复了于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的坟墓。2003年时,两岸的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与河南省郑州市豫剧院曾合作演出《曹公外传》。
台铁凤山车站前的路命名为“曹公路”纪念曹谨。曹公庙也位于曹公路上。
在台湾高雄市凤山的赤山地区,有“曹公开圳与龙母斗法”与“赤山出皇帝”的传说,前者大意是说曹谨在龙喉山一带发现挖好的圳路隔天会复原,后来发现是龙母在阻扰,并得知打败它的方法,而后遂破龙母法术完成工程,不过龙喉山的风水也受到影响;后者则是传说在龙喉山上有棵大树,据说长出一百根枝条后赤山地区便会出皇帝,但在长到九十九根时被曹谨砍去一根枝条并将枝条烧毁,大树因而枯死,而赤山也无法出皇帝。两者传说均为“京官败地理”类型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