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学名:,种加词“”意为“放射状的”),又名红花石蒜、龙爪花、山乌毒、老鸦蒜、彼岸花、莉可莉丝、曼珠沙华、相思花,是石蒜属下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球形鳞茎,外包暗褐色膜质鳞被。叶带状较窄,色深绿,自基部抽生,发于夏初,落于秋末。花期夏末秋初,约从7月至9月。花茎长30-60厘米,通常4-6朵排成伞形,着生在花茎顶端,花瓣倒披针形,花被红色(亦有白花品种),向后开展卷曲,边缘呈皱波状,花被管极短;雄蕊和花柱突出,花型较小,周长在6厘米以上。
石蒜系自花授粉植物,蒴果背裂,种子多数,一般以鳞茎3-4年繁殖一次。
野生品种生长于阴森潮湿地,其着生地为红壤,因此耐寒性强,喜阴,能忍受的高温极限为日平均温度24℃;喜湿润,也耐干旱,习惯于偏酸性土壤,以疏松、肥沃的腐殖质土最好。有夏季休眠习性。球根含有生物碱利克林毒,可引致呕吐、痉挛等症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影响,可用于镇静、抑制药物代谢及抗癌作用。
红花石蒜喜阳光、潮湿环境,但也能耐半阴和干旱环境,稍耐寒,生命力颇强,对土壤也无严格要求,如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则花朵格外繁盛。
花期为秋分前三天。
石蒜原产于长江中下游及西南部分地区,以及马祖列岛,在越南、马来西亚及东亚各地也有分布,中国在宋代就有其记载,还被称作无义草、龙爪花,虽观赏性较强,但根茎有毒,不可随意食用。
红花石蒜是东亚常见的园林观赏植物,冬赏其叶,秋赏其花。一般在开花后分球栽培为宜,栽培时施以足够基肥,以土盖没球茎,浇透水即可。
目前石蒜观赏胜地主要有云南省大理、丽江,台湾花莲县太鲁阁、连江县马祖,及日本埼玉县日高市等地。日本日高市巾着田例年9月半左右有游园会,根据花期多时可赏500万株。
根据中医典籍记载,红花石蒜鳞茎性温,味辛、苦,有毒,入药有催吐、祛痰、消肿、止痛、解毒之效。但如误食,可能会导致中毒,轻者呕吐、腹泻,重者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有生命危险。
根据药理学研究,红花石蒜鳞茎的主要药用成分是各种石蒜碱和加兰他敏。石蒜碱及其衍生物具有一定抗癌活性,并能抗炎、解热、镇静及催吐,对阿米巴痢疾亦有疗效。加兰他敏为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用于脊髓灰质炎等中枢性麻痹疾病引起的瘫痪、重症肌无力等。目前这些成分均已可以以商业规模提取。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乱坠天华,有四华。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摩诃曼珠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妙法莲华经·卷一》
又云:
——云何曼陀罗华?
——白圆华,同如风茄华。
——云何曼珠沙华?
——赤团华。 ——《妙法莲华经决疑》
曼珠沙华、曼陀罗华,是佛经中描绘的天界之花。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芬陀利华、摩诃芬陀利华等等这些称谓源于梵文佛经,曾于《大乘妙法莲华经》中记载过。摩诃的意思是大,大乘梵语发音即为摩诃衍那,至于衍那就是乘载的意思,华在古汉语中即是花之意。这些词语出现在古梵文佛经中,意指地上之花。
汉字文化圈受到佛教影响,把石蒜视为佛经中提及的彼岸花。
由于石蒜整株具毒性,往往被种在墓地、田畦边,以防小动物或小孩接近。色泽鲜红似血,花期又近秋分(日本的祭礼节日),因此除了中国之外,在日本也被附会成《法华经》中的接引之花曼珠沙华。加之石蒜叶落花开,花落叶发,永不相见,因此在日本传说中,此花便带上了死亡和分离的不祥色彩,较常用于丧礼。
日本节日中,春分前后三天叫春彼岸, 秋分前后三天叫秋彼岸,是扫墓的日子。彼岸花开在秋彼岸期间,非常准时,所以才叫彼岸花。
而传说中彼岸花是开在黄泉之路的花朵,沿路大批大批的开着这花,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又因其红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而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狱,与阳间分离。
马祖地方政府将红花石蒜列为珍稀保育类植物,严禁携带出境。当地人称“螃蟹花”,又因花开时不长叶,绽放时有如幽灵、也似鬼魅,忽地在海滨山崖现踪,因而被称为“幽灵花”和“鬼蒜花”。红花石蒜列为马祖(连江县)的县花。
在中国和朝鲜半岛传统中,石蒜并无寓意不祥的说法,反因其鲜艳色彩而在大中华地区成为常见的喜庆用花。韩国称此花为“相思花”,是灵光郡的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