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

✍ dations ◷ 2025-11-10 10:49:48 #橘子
橘子(学名:Citrus reticulata),或写作桔子,芸香科柑橘属的一种水果,原产自中国。闽南语称橘为柑仔,西南官话区的各方言中呼为“柑子”或“柑儿”,也有一些方言称之为“橘柑”。橘子中的维生素A还能够增强人体在黑暗环境中的视力和治疗夜盲症。橘子不宜食用过量,吃太多会患有胡萝卜素血症,皮肤呈深黄色,如同黄疸一般。若因吃太多橘子造成手掌变黄,只要停吃一段时间,就能让肤色渐渐恢复正常。明代张岱季叔张烨芳对橘子情有独钟,据载其“性好啖橘,橘熟,堆砌床案间,无非橘者,自刊不给,辄命数僮环立剥之”,吃到手脚都呈现黄色。“柑橘”与“橘柑”不同:“柑橘”可以指柑橘属所有水果,包括柚、柑、橘、橙等;而“橘柑”在有些方言中和橘子同义。柑和橘都属于芸香科柑橘属的宽皮柑橘类,果实外皮肥厚且充满柠烯香味,内藏瓤瓣,由汁泡和种子构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中记载:“橘实小,其瓣味微醋(即酸),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柑大于橘,其瓣味酢,其皮稍厚而黄,叶辛而甘。”一般说来,柑的果形正圆,黄赤色,皮紧纹细不易剥,多汁甘香;橘的果形扁圆,红或黄色,皮薄而光滑易剥,味微甘酸。柑和橘虽有区别,但在日常语言中常混用,如广柑也说广橘,蜜橘也说蜜柑。橘和枳(Citrus trifoliata)也不相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了“橘化为枳”的寓言,晏婴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比喻由于环境的影响,人的习性也会由好变坏。然而,虽然橘和枳都属于柑橘属,但都各自为独立物种,两者并非一类,橘即使生于淮北,也不会变成枳。屈原有《橘颂》,朱熹《楚辞集注》云:“旧说‘屈原自比志节如橘,不可移徙’,是也。篇内意皆放此。”又云:“言橘之高洁,可比伯夷,宜立以为像而效法之,亦因以自托也。”。王夫之《楚词通释》评《橘颂》:“橘者,南方之嘉木也。……因比物类志为之颂,以自旌焉”;“受命不迁,……难于徙而更易之,其志壹矣。桔不逾淮,喻忠臣生死依于宗国”;“横而不流兮,……喻君子杂处于浊世,而不随横逆以俱流”。宋朝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在《赠刘景文》中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此外,由于橘的俗字“桔”含着一个“吉祥”的“吉”,不少人于新春时会购买橘盆栽摆放,所以也称为年桔。

相关

  • 弱酸弱酸是指在溶液中不完全电离的酸。如用常用的HA去表示酸,那在水溶液中除了电离出质子H+外,仍有为数不少的HA在溶液当中。以下化学式可以表示这关系:H A
  • 卡洛林王朝加洛林王朝(法语:les Carolingiens,旧称Carlovingiens,中世纪拉丁语:Karolingi,又译卡洛林王朝)是自公元751年后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王朝。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员以“宫相”的身份涉理王
  •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在数理逻辑中,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库尔特·哥德尔于1931年证明并发表的两条定理。简单地说,第一条定理指出:这是形式逻辑中的定理,容易被错误表述。有许多命题听起来很像是哥德尔
  • SClsub2/sub二氯化硫是一个无机化合物,分子式为SCl2。二氯化硫是有刺激性臭味的红棕色液体,具腐蚀性,遇水反应产生氯化氢。二氯化硫对眼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误触后会产生严重皮肤烧
  • 污染现场棕土、棕地,指被弃置的工业或商业用地而可以被重复使用的土地。此类土地可能在过往的土地利用中被少量的有害垃圾或其他污染物污染,土地的再次利用变得困难,需要得到适当的清理
  • 酰亚胺酰亚胺(Imide)中,氮原子与两个羰基相连,通式为R1-C(O)-N(R2)-C(O)-R3。它一般由氨或伯胺与羧酸或酸酐反应制备。常见的酰亚胺如邻苯二甲酰亚胺、琥珀酰亚胺、N-溴代琥珀酰亚胺、
  • 首字母缩略词首字母缩略字(英语:Acronym)是将相关词句的第一个字母缩写而组合成一个新字。 “首字母缩略字”又称为“头字语”。 而这个新字的发音则是依据这个新字书写的方式。例如“英语:l
  • 丈夫丈夫,是男女婚姻中对男性的称谓,与妻子相对应。古代妻子对自己配偶又称夫婿、夫君、相公、官人,闽南语则称翁婿(闽南语读“ㄤ”(ang /ɑŋ/),字用“翁”)、头家、夫婿。外子则是妻
  • V03ABA·B·C·D·G·H·QI·J·L·M·N·P·R·S·VATC代码V03(其它各种治疗用药品)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药物分组,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 冥族小天体在天文学中,冥族小天体或类冥小天体(plutino)是与海王星有2:3的平均运动共振的海王星外天体,Plutinos这个名称是在冥王星之后才有的,使用了意大利文表示小的附加语词-ino,指像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