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升流

✍ dations ◷ 2025-04-02 12:57:45 #涌升流
上升流,或称为涌升流,是一种海洋学现象,是由风力驱动温度较低、密度较大、通常富含营养的海水流向海表面,取代温度较高、通常缺乏营养的表层海水。上升流至少有五种类型:沿岸上升流,远洋大尺度风生上升流,与漩涡有关的上升流,地形相关的上升流,以及远洋大面积辐散上升流。沿岸上升流是人们最熟悉的上升流,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为它是支持渔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深水中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包括由于海表面有机物沉降分解而成的硝酸盐和磷酸盐。当营养物质被带入表面,则被浮游植物所摄入,连同溶解的二氧化碳以及太阳光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因此上升流区通常有比其它海域更高的初级生产力(即被浮游植物固定的碳元素的量)。由于浮游植物处在食物链底层,因此这样的高生产力会被传递至整条食物链。秘鲁沿海,智利,阿拉伯海,南非西部,新西兰东部,巴西东南部和加州海岸都是上升流区域。秘鲁渔场是世界著名的渔场,1970年渔获量突破1300万吨。食物链的过程如下:由于这是一个食物链,这意味着在上升流区,每一个物种都是重要的物种。引起沿岸上升流的关键物理作用是科里奥利力,使得风生流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例如在北半球,当风沿着西海岸向南吹,或者沿着东海岸向北吹,表面海水会向离岸方向输送(即埃克曼输送或埃克曼螺线),深层海水会上升补充。赤道附近也有类似的现象。无论上升流处在什么地区,都会引起表层海水辐散,富含营养、密度较大的下层海水涌向海表面,从而导致一个明显的现象——从太空可以观察到太平洋赤道海域有一条很宽的浮游植物密集带。南大洋中也存在大尺度上升流。大洋洲附近的强烈西风,使得大量海水向北输送,这实际上是一种沿岸上升流。由于南美洲和南极洲半岛顶端之间没有陆地连接,这里的海水被从很深的深度抽到表面。在许多数值模式和观测结论中,南大洋上升流是深层高密度海水被带入表层的主要方式。南北美洲西部海域、非洲西北部和西南部以及澳大利亚西南部也存在浅层风生上升流,均与海洋亚热带高压环流有关。一些海洋环流模型显示出,大尺度上升流发生在热带。局地的上升流可能是由于深海海流遇到海底山而改变方向,为低生产力海域中的岛屿带来营养与生命,这对于物种迁徙和人类的渔业至关重要。当有热带气旋经过海域时也会产生上升流,通常气旋的移动速度至少有8公里/小时。气旋的扰动最终会导致下层较冷海水被抽至表面,使气旋减弱。一些装置利用海洋潮汐能或者热能,将水抽至海表,人工上升流就是由这些设备引起的。有人指出这类装置制造出浮游生物潮。其他流体的运动也会产生上升流,例如地幔中的岩浆或者恒星中的等离子体。这些皆是流体对流的结果。

相关

  • 螺旋动物螺旋动物(学名:Spiralia),又称螺旋卵裂动物,是原口动物的一大分支,包括多种型态的动物门类,如软体动物、环节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等。其动物在发育的早期过程中以经典的“螺旋式”卵
  • 美国西部美国西部(英语:Western United States)泛指美国西部各州。由于美国自建国以来疆域多次向西扩展,因此美国西部的定义也随着时代而变化。一般多以密西西比河作为美国东西部的分界
  • 离解离解又称解离,在化学中,指化合物分裂而形成离子或原子团的过程。例如,醋酸(CH3COOH)溶于水,离子键断裂即形成醋酸根离子(CH3COO−)。而其中的氢原子则变为一个氢离子(实际上是一个质
  • 费利克斯·霍夫曼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1868年1月21日-1946年2月8日)是一位德国化学家,是他首先将海洛因和阿司匹林合成成为药物。1868年1月21日霍夫曼生于路德维希堡,在慕尼黑学习化学
  • 同质异构转换γ衰变,又称伽马衰变是放射性元素衰变的一种形式,反应时放出伽马射线。由于此衰变不涉及质量或电荷变化,故此并没有特别重要的化学反应式,但仍可著量写成:以星号代表某物质 X 的
  • 阿凡达阿凡达航天飞机(梵语:अवतार )(Avatar "Aerobic Vehicle for Transatmospheric Hypersonic Aerospace TrAnspoRtation")是印度的航天飞机计划,预定2025年实现,2001年前就
  • 生态位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又称小生境、生态区位、生态栖位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
  • 轨道对称分子对称性描述分子的对称性表现并根据分子的对称性对分子作分类。分子对称性在化学中是一项基础概念,因为它可以预测或解释许多分子的化学性质,例如分子振动、分子的偶极矩和
  • 无机酸无机酸是一类酸性无机化合物。最常见的无机酸有盐酸、硫酸、硝酸等。 无机酸溶于水中时会释出氢离子和共轭碱离子。多数无机酸不溶于有机溶剂。无机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
  • 科肯德尔效应科肯德尔效应(英语:Kirkendall effect):二种原子扩散速率不同金属的界面,经扩散后发生移动的现象,称为“科肯德尔效应”。这是欧内斯特·科肯德尔于1947年在韦恩州立大学任化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