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为唐朝史学著作,作者刘知几,成书于公元708年至710年,是全世界首部有系统之史学理论专著,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此书的编著时间始于唐代武后长安二年,至唐中宗景龙四年成书,花了九年时间。在四库全书中为史部史评类。
在此书面世之前,中国已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史学家,产生了大批的史学著作,据《隋书·经籍志》史部,史部分十三类,共著录817部,13264卷。由于作者众多,传世久远,诸书在编撰体例、写作技巧、史料真伪、史观正否等等方面千差万别,客观形势要求对中国史学史作一个完整之总结,对大量史籍之优劣良莠加以评定,《史通》之出现,无疑是作者本身精通史学以及刻苦钻研的成果,但在另一方面说,与古代史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史通·序》尝云:此书多讥往哲,喜述前非,获罪于时,固其宜矣。犹冀知音君子,时有观焉。尼父有云:罪我者《春秋》,知我者《春秋》,斯之谓也。由是观之,史通之作,刘氏亦有上拟春秋之意。
刘知几自幼酷爱史学,博览群书,是纠正累积各史著在史学方法及理论架构上的杂乱,从而探求真正的史学理论。故刘氏在《史通》道:“若史通之为书也,盖伤当时载笔之士,其义不纯,思辨其指归,殚其体例。”故此刘知几欲透过《史通》建立自己的史学理论。
刘知几身为史官,他感到史馆修史的限制,以致不能满足他对编撰史著的极高要求,因此刘知几辞去官职,私撰《史通》。
他虽在史馆二十多年,其卓越的历史见解事事受制于监修大臣,诸如张昌宗、张易之、武三思、萧至忠之流,刘知几的主张往往与之不合而受贬抑,故反对众家修史,提倡一人自撰,并退而私著《史通》以发挥自己的史学才能与识见。另外,他认为在史馆修史有许多弊病,例如史馆人品繁杂,颇多庸碌之徒,在史学上之认识难以统一。二来史馆缺乏制度的规范导致分工不明,三来史馆材料缺乏,难以编撰。四来权贵干涉修史,令史馆不敢直书其言。
他表示《史通》之命名原因为:“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观,因名曰《白虎通》,余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
史通全书分为内外篇各十卷,内篇三十九,外篇十三,共有五十二篇,但内篇“体统”、“纰谬”、“驰张”三篇已失传,今传世四十九篇。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刘知几认为唐以前史籍虽然繁多,但大多出于模仿以前的史书,假如探索当中的源头并归纳起来,只有六家,而六家中只有左传家及汉书家仍有继承其体裁,故又写成《二体》一篇加以阐述。
人物、品藻二篇,论对于历史人物的记载和品评的。他认为记载人物应看其重要性,包括“其恶可以诫世,其善可以示后。”他又认为不应只记载人物,还要品评人物,指出他们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外编则综论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一些具体问题。
在申左篇中,评论春秋三传的优劣,他表扬左传而贬抑公羊及穀梁传。在杂说上、中、下三篇及暗惑篇里,杂评诸书记载的得失,并提出许多关于史书的体例、内容、编纂方法以及读史、评史等方面的意见,汉书五行志错误篇专评班固所著汉书五行志的缺点。五行志杂驳篇专评春秋时代五行的记载的得失。
六家、二体
刘知几认为唐代以前的史籍虽多,但整体多出于模仿,要探索本原,归纳起来只有六家:
由于六家中只有左传家及汉书家有史书继承其体裁,故又写成〈二体〉一篇详述。他又以编年史、纪传史视为史家正体,称为“正史”,其他则称为“杂着”,如笔记短书、方志、家谱以及专详地理都邑的记载都是“杂着”。
刘知几又认为编年及纪传二体各有优劣,可以互补不足,所以应二者并重。他于〈古今正史〉一篇中,兼举《春秋》为正史,不从当时《隋书.经籍志》所列正史仅有纪传体史书的做法,实为创见及持平之论。
《史通》推崇断代史而反对通史的写作体例。首先,他认为通史浩翰难读,断代史较易为学者探讨:“言皆精练,语甚该密,学者寻讨,易为其功”,再者,后一朝修前一朝的历史,时间不远,史料易得,故主张修断代史。
他反对修通史,是由于通史涉及上下数千年之史实,在《四库提要》中提到:“非学问足以该通,文章足以熔铸,则难以成书。”而鉴于通史年月悠长,史料多已失传,其可采录者往往为旧文,难得新异,所以并不主张修通史。
由于刘知几极度推崇断代史,因而亦严守断代史书所述之朝代为断限,认为不宜涉及前朝,以免重复。故此,他批评《汉书.古今人表》,因其涉及汉以前的人物,又主张删除纪传史中的“天文”(违反断代史书的体例)、“艺文”、“五行”三志。
刘知几提出正名、抉择、直言三大原则:
刘知几认为史书应以简洁为主,反对烦冗。他认为文字该婉曲,以求“意在言外”。同时他还主张“朴、真、今”三原则,即是:
在采辑史料方面,刘知几认为宜广泛搜集资料及博览群书。同时应以私家著述为佳,反对官家修史,因官家修史有太多客观环境所制约,令作史者不能发挥所长。
刘知几反对文人修史,因易流于浮夸,“词没其义,繁华而失实”,与史实不符,故竭力主张史学应摆脱文学而独立,反对文士修史,这种见解是针对当时一般专务词藻,忽略史实的文士写作而提出的。
刘氏总结旧史的利弊得失,尤注意史书材料的真实性。指出旧史多有失实,例如修史者往往慑于君主的权威,不能秉笔直书。又或歪曲前朝事实以迎合君主心意;记事时慿主观爱恨,失去是非的公正;记事时不是全面了解事物真相,而仅凭片面传闻,必然有失实之处;以及书中有太多隐讳及夸饰,很难保存事实的本来面目。
史通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作,是中国第一部综合史学评论钜著。此书之所以受后世所推崇,徐坚推崇《史通》认为:“为史者,宜置此坐右也。”。
刘知几作了以下的贡献:
刘氏提出疑古、惑经之论,唤醒学人以实事求是之精神,寻求古人古事之真相。虽然刘氏推崇孔子,但他仍认为孔子亦有缺点,他说:“孔子斯验世人之饰智矜愚、爱憎由己者,多矣!”对孔子撰著的《春秋》,他亦提出批评,除惑经篇集中地列举十二条,在其他篇里也间有陈述。刘知几不但批评孔子的春秋,而且对那些不加思考、一味赞扬《春秋》的著名学者如孟子、左丘明、司马迁、班固等,也予以批评。这种观点在当时责有很大的创意,且对后世有影响:
在史料工作方面,刘氏主张要广搜博采,又要细心鉴别真伪,慎重取舍。他认为,若不征求异说,采摭言,则内容贫乏,难以成一家之言,但若只求聚博为功,而不别加研核,又会真伪混淆,是非参错。故史料不但要丰富,而且要真实。
刘氏又提倡删去天文、五行,艺文志则应祇胪列当代学者所著之书即可,不必重刊前代书目。《明史·艺文志》即只记明代之著述,不复上涉前代可见其受刘氏之影响。浦起龙《史通通释》认为后妃外戚不称纪,传后无复赞语,灾难无五行谶纬之记,均受刘知几之影响。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