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

✍ dations ◷ 2025-09-13 08:25:47 #史通

《史通》为唐朝史学著作,作者刘知几,成书于公元708年至710年,是全世界首部有系统之史学理论专著,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此书的编著时间始于唐代武后长安二年,至唐中宗景龙四年成书,花了九年时间。在四库全书中为史部史评类。

在此书面世之前,中国已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史学家,产生了大批的史学著作,据《隋书·经籍志》史部,史部分十三类,共著录817部,13264卷。由于作者众多,传世久远,诸书在编撰体例、写作技巧、史料真伪、史观正否等等方面千差万别,客观形势要求对中国史学史作一个完整之总结,对大量史籍之优劣良莠加以评定,《史通》之出现,无疑是作者本身精通史学以及刻苦钻研的成果,但在另一方面说,与古代史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史通·序》尝云:此书多讥往哲,喜述前非,获罪于时,固其宜矣。犹冀知音君子,时有观焉。尼父有云:罪我者《春秋》,知我者《春秋》,斯之谓也。由是观之,史通之作,刘氏亦有上拟春秋之意。

刘知几自幼酷爱史学,博览群书,是纠正累积各史著在史学方法及理论架构上的杂乱,从而探求真正的史学理论。故刘氏在《史通》道:“若史通之为书也,盖伤当时载笔之士,其义不纯,思辨其指归,殚其体例。”故此刘知几欲透过《史通》建立自己的史学理论。

刘知几身为史官,他感到史馆修史的限制,以致不能满足他对编撰史著的极高要求,因此刘知几辞去官职,私撰《史通》。

他虽在史馆二十多年,其卓越的历史见解事事受制于监修大臣,诸如张昌宗、张易之、武三思、萧至忠之流,刘知几的主张往往与之不合而受贬抑,故反对众家修史,提倡一人自撰,并退而私著《史通》以发挥自己的史学才能与识见。另外,他认为在史馆修史有许多弊病,例如史馆人品繁杂,颇多庸碌之徒,在史学上之认识难以统一。二来史馆缺乏制度的规范导致分工不明,三来史馆材料缺乏,难以编撰。四来权贵干涉修史,令史馆不敢直书其言。

他表示《史通》之命名原因为:“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观,因名曰《白虎通》,余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

史通全书分为内外篇各十卷,内篇三十九,外篇十三,共有五十二篇,但内篇“体统”、“纰谬”、“驰张”三篇已失传,今传世四十九篇。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刘知几认为唐以前史籍虽然繁多,但大多出于模仿以前的史书,假如探索当中的源头并归纳起来,只有六家,而六家中只有左传家及汉书家仍有继承其体裁,故又写成《二体》一篇加以阐述。

人物、品藻二篇,论对于历史人物的记载和品评的。他认为记载人物应看其重要性,包括“其恶可以诫世,其善可以示后。”他又认为不应只记载人物,还要品评人物,指出他们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外编则综论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一些具体问题。

在申左篇中,评论春秋三传的优劣,他表扬左传而贬抑公羊及穀梁传。在杂说上、中、下三篇及暗惑篇里,杂评诸书记载的得失,并提出许多关于史书的体例、内容、编纂方法以及读史、评史等方面的意见,汉书五行志错误篇专评班固所著汉书五行志的缺点。五行志杂驳篇专评春秋时代五行的记载的得失。

六家、二体

刘知几认为唐代以前的史籍虽多,但整体多出于模仿,要探索本原,归纳起来只有六家:

由于六家中只有左传家及汉书家有史书继承其体裁,故又写成〈二体〉一篇详述。他又以编年史、纪传史视为史家正体,称为“正史”,其他则称为“杂着”,如笔记短书、方志、家谱以及专详地理都邑的记载都是“杂着”。

刘知几又认为编年及纪传二体各有优劣,可以互补不足,所以应二者并重。他于〈古今正史〉一篇中,兼举《春秋》为正史,不从当时《隋书.经籍志》所列正史仅有纪传体史书的做法,实为创见及持平之论。

《史通》推崇断代史而反对通史的写作体例。首先,他认为通史浩翰难读,断代史较易为学者探讨:“言皆精练,语甚该密,学者寻讨,易为其功”,再者,后一朝修前一朝的历史,时间不远,史料易得,故主张修断代史。

他反对修通史,是由于通史涉及上下数千年之史实,在《四库提要》中提到:“非学问足以该通,文章足以熔铸,则难以成书。”而鉴于通史年月悠长,史料多已失传,其可采录者往往为旧文,难得新异,所以并不主张修通史。

由于刘知几极度推崇断代史,因而亦严守断代史书所述之朝代为断限,认为不宜涉及前朝,以免重复。故此,他批评《汉书.古今人表》,因其涉及汉以前的人物,又主张删除纪传史中的“天文”(违反断代史书的体例)、“艺文”、“五行”三志。

刘知几提出正名、抉择、直言三大原则:

刘知几认为史书应以简洁为主,反对烦冗。他认为文字该婉曲,以求“意在言外”。同时他还主张“朴、真、今”三原则,即是:

在采辑史料方面,刘知几认为宜广泛搜集资料及博览群书。同时应以私家著述为佳,反对官家修史,因官家修史有太多客观环境所制约,令作史者不能发挥所长。

刘知几反对文人修史,因易流于浮夸,“词没其义,繁华而失实”,与史实不符,故竭力主张史学应摆脱文学而独立,反对文士修史,这种见解是针对当时一般专务词藻,忽略史实的文士写作而提出的。

刘氏总结旧史的利弊得失,尤注意史书材料的真实性。指出旧史多有失实,例如修史者往往慑于君主的权威,不能秉笔直书。又或歪曲前朝事实以迎合君主心意;记事时慿主观爱恨,失去是非的公正;记事时不是全面了解事物真相,而仅凭片面传闻,必然有失实之处;以及书中有太多隐讳及夸饰,很难保存事实的本来面目。

史通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作,是中国第一部综合史学评论钜著。此书之所以受后世所推崇,徐坚推崇《史通》认为:“为史者,宜置此坐右也。”。

刘知几作了以下的贡献:

刘氏提出疑古、惑经之论,唤醒学人以实事求是之精神,寻求古人古事之真相。虽然刘氏推崇孔子,但他仍认为孔子亦有缺点,他说:“孔子斯验世人之饰智矜愚、爱憎由己者,多矣!”对孔子撰著的《春秋》,他亦提出批评,除惑经篇集中地列举十二条,在其他篇里也间有陈述。刘知几不但批评孔子的春秋,而且对那些不加思考、一味赞扬《春秋》的著名学者如孟子、左丘明、司马迁、班固等,也予以批评。这种观点在当时责有很大的创意,且对后世有影响:

在史料工作方面,刘氏主张要广搜博采,又要细心鉴别真伪,慎重取舍。他认为,若不征求异说,采摭言,则内容贫乏,难以成一家之言,但若只求聚博为功,而不别加研核,又会真伪混淆,是非参错。故史料不但要丰富,而且要真实。

刘氏又提倡删去天文、五行,艺文志则应祇胪列当代学者所著之书即可,不必重刊前代书目。《明史·艺文志》即只记明代之著述,不复上涉前代可见其受刘氏之影响。浦起龙《史通通释》认为后妃外戚不称纪,传后无复赞语,灾难无五行谶纬之记,均受刘知几之影响。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相关

  • 武士阶级政权武家政权指的是日本历史上从平安时代后期至江户时代,由武家栋梁(日语:武家の棟梁)(军事贵族(日语:軍事貴族))为首的、能够实效支配地方社会的武士阶级,即所谓的“武家”所掌握的中央政
  • 森林-城镇交界域森林-城镇交界域(英语:wildland–urban interface,WUI),简称交界域,是指无人居住的荒地与人类开发的土地之间的过渡区。距离该地域0.5英里(0.80公里)以内的社区也可能包括在内。这些
  • 飓风丽娜飓风丽娜(英语:Hurricane Rina)是2011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18个热带气旋、第17场获命名的风暴、第7场飓风和第4场大型飓风。丽娜于10月23日从西加勒比地区的一个低气压区发展而成
  • 毛尔尧伊·约瑟夫毛尔尧伊·约瑟夫(匈牙利语:Marjai József,1923年12月8日-2014年5月7日)是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外交官,曾任外交部副部长。1923年12月18日生于布达佩斯。1948年进入外交部工作。1956
  • 汉斯·察赫汉斯·察赫(德语:Hans Friedrich Zacher,1928年6月22日-2015年2月18日),德国社会法学家。汉斯·察赫于1928年6月22日,生于下巴伐利亚。青年时代在班贝格、爱尔朗根与慕尼黑学习法律
  • 具滋暻具滋暻(韩语:구자경,1925年4月24日-2019年12月14日),韩国企业家,LG集团第二任会长,具仁会长子。具滋暻1925年4月24日出生于日治朝鲜庆尚南道晋阳郡,是家中长子,下有五个弟弟。具滋暻19
  • 帕罗·莫伦希帕罗·莫伦希(Paolo Maurensig)(生于1943年),意大利小说家,最出名的书是《双面小提琴》(1996年). 。帕罗·莫伦希出生在戈里齐亚。
  • 李符 (清朝)李符(1639年-1689年),原名符远,字分虎,号耕客,浙江嘉兴人。清初诗人。崇祯十二年(1639年)生,与诸兄李绳远、李良年齐名,号称三李。早年受知于曹溶,同朱彝尊等结诗社,相互吟咏,彝尊称其“精
  • 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给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证书。由各省财政部门组织,是一种入门资格证书。考试时间各省不尽相同,一般为一年两次或者四次,考试必须一次性通过。
  • 鲍晔鲍晔(14世纪-15世纪),清朝时避康熙帝名讳改写为鲍曅、鲍毕、鲍华,浙江处州府庆元县西隅人,明朝政治人物。鲍晔是永乐十二年(1414年)的举人,次年(1415年)联捷进士,获授礼部仪制司主事,其诗文标的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