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

✍ dations ◷ 2025-01-23 00:00:06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英语:original Buddhism,primitive Buddhism),佛教研究术语,指的是释迦牟尼开始说法,建立僧团,一直到部派佛教形成之前这段历史,这个术语最早为日本佛教学界使用。现代佛教研究学者,以历史观点来对佛教进行研究,但因为学者间采用了不同的定义与名称,造成原始佛教这个术语有很大争议,也经常与初期佛教、根本佛教混用。一般来说,这几个术语,都是指向佛教部派开始分化以前的时期,也有学者将此时期泛称为前部派佛教(英语:Pre-sectarian Buddhism)。此一时期分为前后两期,一是佛陀住世到入灭当年的第一次结集,二是佛灭后到阿育王时部派分裂以前。广义上,这两阶段都被称为原始佛教,有学者主张细分,将第一时期称为根本佛教,又称最初期佛教(英语:the earliest Buddhism)、佛陀的佛教(Buddhism of the Buddha himself);第二时期为狭义的原始佛教。有学者认为在文献上难以区分这两时期,主张无需细分。佛教研究者主要透过比较文献学、语言学与考古学资料,比对源自不同部派的文献,探觅这些部派文献当中,拥有的共同说法。他们希望能够透过这种研究,还原出佛教最早阶段的样貌,了解部派间争论与分立的由来,以了解佛教在历史中的发展。在1890年代之前,原始佛教这个说法并没有被人提出来。南传上座部与大乘佛教信徒,各自认为自己传承的经典才是最正确的。初期佛教的说法,最早出现于英国佛教学者托马斯·威廉·里斯·戴维斯(英语: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A.D. 1843~1922)著作《Early Buddhism》一书。他将释迦牟尼过世之后,一直到阿育王在位晚期,定义为初期佛教。英国学者主要以巴利藏为最早的佛经,结合考古发现的阿育王柱铭文,以此来分析佛教的历史变化。日本佛教研究学界,接续早期西方学者的成果,进一步以此来与汉传佛教典籍比对。1910年,姊崎正治出版《根本佛教》,使用根本佛教之词,意指释迦牟尼在世,直到根本分裂之前。1924年,木村泰贤在探究初期佛教之《原始佛教思想论》中,提出“原始佛教”的说法,并将相关研究介绍到日本佛教界。木村贤泰认为研究“原始佛教”,主要目的在于探求,何者为代表“真正之佛说”。他主张以阿含经与律藏来探求原始佛教。接下来的日本佛教学者,如松本史朗、宇井伯寿等,都同样使用原始佛教一词,成为日本佛教研究界中的术语。日本学者首次采用梵文经典、巴利文经典与汉语经典对校的方法,逐步找出原始佛教原貌,但是他们仍然接受巴利藏是最古老来源的说法,同时提出了大乘非佛说的看法,许多汉传佛教经典也被认为是伪作。日本佛教研究传入中国后,引起汉传佛教界的震动。虚云法师、欧阳竟无、梁启超等人,重新开始对汉传经典的研究。其中,吕澂与印顺法师认为,巴利藏传承自分别说部,并不能说是最古原型。吕澂发表《杂阿含经刊定记》,确定四阿含经是依《杂阿含经》为根本,而《瑜伽师地论》中的摄事分,是依《杂阿含经》次第而造。印顺法师发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同样确认四阿含中以杂阿含经最早,九分教中以修多罗、祗夜、记说三者为最早。他随后发表的《杂阿含经论会编》被认为是原始佛教研究的里程碑,因为他以《瑜伽师地论》摄事分,还原了汉传《杂阿含经》的原始编集次第,这与南传《相应部》次第相类似,确定这两部经典拥有相同来源,同属上座部传统。大众部所传的杂阿含次第,较接近原始经典,但是已经失传。在印顺法师的研究中,发现《杂阿含经》及《相应部》当中的“七事修多罗”——‘因缘相应’、‘食相应’、‘圣谛相应’、‘界相应’、‘五阴(蕴)相应’、‘六处相应’、‘四念处等道品相应’,根源于说一切有部的传说,是杂阿含经当中最早成立的部分。他承袭日本原始佛教学者的说法,将佛灭百年间的佛教,定位为“原始佛教”,再另外将佛陀时代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他主张,现存的《杂阿含经》及《相应部》都是来自部派的诵本,经由经典对照,将可探求出原始佛法的样貌,但是不能说这些经典即是原始佛法。现代佛教研究学者,主要是透过经典间对照的方法,企图还原出原始佛教的样貌。主要使用的经典为来自分别说部传承的巴利藏,对照汉传佛教保存的各部派经典,主要是来自说一切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化地部、法藏部与大众部等。藏传佛教保存的藏传大藏经,在尼泊尔发现的梵文佛经,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吐火罗文佛经,考古发现的阿育王诏令以及在阿富汗发现的犍陀罗佛教原稿,也是研究的重点。佛教研究者,发现不同部派传承的佛经中,某些片断与偈语是共通的,显示这些段落是由更古老的佛教文献中摘录出来。这些文献的核心部分,经过比对,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叙述中,则根据不同部派,加入自己的解释。这显示,这些佛经都有共同的来源。经过文献比较,学者发现,所有佛教经典,中心教义也都是类似,这些共通教义,在部派未分化前就已经出现。但是也有部分共通原始教义,在部派佛教出现之后,因为被忽略而消失了。多数佛教研究者,采用传统方法,以文献研究为主。另一派学者,不以文献下手,改以历史语言学的方式来研究,企图先重建出佛陀时代使用的语言,再用此语言来还原佛经。汉传佛教传统认为佛陀使用梵文;而上座部佛教认为,佛陀所说的语言,即是巴利文。宇井伯寿的考证认为,佛陀可能是用着种种语言来说法的,即:对待摩竭国人,乃用摩竭陀语,对于婆罗门,则用梵语(古梵语),在故乡乃用故乡语,多人集会时,则用多数人所用之语,而此多数人所用之语,可能是集成种种方言的“混成语”。对阿育王诏令的研究中,语言学家认为这种混成语有可能是一种俗化的古摩揭陀语,它不是纯粹摩揭陀古语,混合了许多方言与古梵文的特征,因此又称半摩揭陀语、摩揭陀俗语,这个语言与现存的语言都不同,与现存佛教典藉也不同。现存的摩揭陀语是古摩揭陀语的后继者,但已出现许多变化;巴利文与古摩揭陀语间有许多相同部分,但其来源可能不同。据季羡林考证,根据语言学的特征,巴利语应是属于古印度西部的方言,与流行于东部的摩揭陀语不同,但是巴利文的文法中,保存许多古摩揭陀语的特征。季羡林的说法尚未成为学界共同意见,重建半摩揭陀语的努力目前已有初步成果,但距离完全重建仍有距离。在印度,陆续挖掘出了许多古代佛教遗物,但多数只能追溯到阿育王时代。最著名的是阿育王诏书。早期的西方佛教研究学者,多半使用初期佛教(early buddhism)、最初期佛教(the earliest Buddhism,original Buddhism)、佛陀本人的佛教(Buddhism of the Buddha himself)等术语,他们关心的重点主要在于部派何时分裂,以及在分裂前的共同佛教传承的内容。日本学界广泛使用原始佛教一词,少数人采用根本佛教的说法,也有人主张应采用初期佛教的说法。汉语学界中,通常采用日本学界的术语,但是加以重新定义。在日本佛教研究中,原始佛教又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说法。宇井伯寿在《原始佛教资料论》中,将原始佛教又细分为两期,一是佛陀及其直接弟子在世的时间,约为公元前350年,这时期又称根本佛教。第二则是公元前350年之后,直到部派分裂(公元前270年),是狭义的原始佛教,又称阿含佛教。赤沼智善与西义雄也采用同样的定义。因此,广义的原始佛教指佛陀在世,直到部派分立为止;另一派分法,则是将佛陀在世时期,称为根本佛教,狭义的原始佛教只指佛灭后到部派未成立之前。部分学者认为有可能以文本比较的方式,重建出更古型的佛经,甚至可以直接找出释迦牟尼原始教义,此派著名人物如木村贤泰、中村元等人。但是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现存文献不够充份,虽然可能可以还原出未分部派时期佛教的概貌,但是无法还原出释迦牟尼时代的佛经原貌,甚至可能连第一次集结或第二集结的经典都很难重现。反对者的意见主要在于关键文献的失传,造成研究上的困难。现存佛经,都是部派分裂后的产物。虽然分别说部的经典大致保留在巴利藏中,汉传佛教中的五部阿含经,则是由不同部派诵本杂凑出来,缺少一致性。汉传《杂阿含经》可能属于说一切有部,藏传杂阿含经则是属根本说一切有部,与南传《相应部》虽可对照,但他们同属上座部传承;因为缺少了大众部的说法,除非重新发掘出大众部系《杂阿含经》,用来与上座部传承比对,或是考古发现更古的诵本,以目前的文献,最多只能还原出阿育王时代上座部派系经典的概要内容,难以还原出更早未分派前的集结样貌。水野弘元在其著作《原始佛教》中认为,从文献资料中,没有办法明确区分出这两个时期的差异。由现存文献的对照,可以大致找出原始佛教的共同说法,但是即使是共同说法,也无法保证与释迦牟尼所说是相同。所以不如将这段时间直接划分为原始佛教。再者,现存阿含经与律藏多是佛陀对僧团说法的内容,对于在家众的说法,大部分已经流失。僧团在最初第一集结与第二集结时,并没有将经典写下,而是以背诵方式传承,南传巴利藏直到公元前一世纪才被写成文字,在这段时间内,经典的变化无法追踪。因此,他认为,“原始佛教”就是部派分立以前的佛教,时间下限为阿育王时代。平川彰《律藏之研究》也同意这个说法,以“佛灭百年”为下限,认为“佛灭百年”相当于阿育王即位之时,也是上座部与大众部的“根本分裂”的时代。

相关

  • 疲倦或疲劳,是生理信号的一种。是生物其中一种的不舒服感觉。大致可分为精神上和肉体上。短期的疲倦通常是由于过度活动并且缺乏休息所致,严重疲倦或可致命。一般认为疲倦的人
  •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圣皮埃尔和密克隆(法语:Saint-Pierre-et-Miquelon),位于北大西洋上,其中最主要的岛屿是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法语:Miquelon)(Miquelon)等。该群岛的几个主要岛屿中,圣皮埃尔岛面积约26
  • 巴布亚诸语言巴布亚诸语言(英语:Papuan languages)是指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及邻近地区流通,但不属于南岛语系的多种语言的集合。由于这个语系内有多达6000多种不同的语言,而语言间的差异又很大,有
  • 逼尿肌舒张 - hypogastric n.(英语:hypogastric nerve) (T10-L2) 收缩 -逼尿肌(英语:detrusor urinae muscle,或detrusor muscle),是膀胱内壁上的平滑肌。逼尿肌在舒张时可使膀胱存储尿液
  • 哺乳纲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纲(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
  • AP-1在分子生物学中,AP-1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英语:activator protein 1,AP-1)是一种异二聚体蛋白转录因子,由c-Fos、c-Jun、JDP以及ATF家族的不同蛋白组成,调节基因表达以响应多种外界信
  • 种子蕨种子蕨(学名:Pteridospermatophyta)是一类已灭绝的古代裸子植物,始见于晚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时极为兴盛,到侏罗纪逐渐衰退,于白垩纪末期灭绝。种子蕨的种株不大,多数为倚
  • 珊瑚海群岛珊瑚海群岛(英语:Coral Sea Islands)是澳大利亚的海外领地,位于昆士兰州东北方的珊瑚海中的,总面积有5平方公里,无人口居住。1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地区和东帝汶有时被视为大洋洲。 2
  • Nbsub2/subOsub5/sub五氧化二铌是铌的氧化物之一,化学式为Nb2O5。白色粉末。不溶于水,难溶于酸,可溶于熔融硫酸氢钾或碱金属碳酸盐和氢氧化物中。铌用硝酸和氢氟酸混酸溶解得氟铌酸,经萃取铌和反萃
  • 薛社普薛社普(1917年9月26日-2017年3月10日),广东新会人,中国细胞生物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43年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