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

✍ dations ◷ 2025-05-16 04:34:21 #高炉
高炉是炼铁的一种设施,也是目前最具有规模经济的炼铁法。目前所知最古老高炉是中国西汉时代(纪元前1世纪)熔炉。在纪元前5世纪中国文物中就发现铸铁出土可见该时代熔炼已经实用化。初期熔炉内壁是用粘土盖的,用来提炼含磷铁矿。西方最早的熔炉则是于瑞典1150年到1350年间出现。使用石炭的近代高炉出现于1709年。由于欧洲当时森林多用途砍伐导致木炭产量减少、被迫开发使用石炭的炼铁法导致新技术出现,大幅增加炼铁效率。日本第一个现代高炉是岩手县釜石市大桥高炉。由大岛高任设计,安政4年(1857年)11月26日点火,12月1日第一批铁产出。这天也定为日本打铁业纪念日。大桥高炉的遗迹于2015年获登录为世界遗产。由于高炉炼铁是不间断连续生产作业,大批大量生产铁水可直接铸造生铁,所以有稳定、大量的社会需求是高炉生产的前提。在钢铁行业不景气的时期,如2008年底至2009年上半年,维持高炉生产即便相当于“每天把一辆奥迪开到海里”,也不能轻易停炉,因为那将导致几千万元的更大损失。高炉冶炼是把铁矿石还原成生铁的连续生产过程。铁矿石、焦炭和熔剂等固体原料按规定配料比由炉顶装料装置分批送入高炉,并使炉喉料面保持一定的高度。焦炭和矿石在炉内形成交替分层结构。矿石料在下降过程中逐步被还原、熔化成铁和渣,聚集在炉缸中,定期从铁口、渣口放出。鼓风机送出的冷空气在热风炉加热到800~1350℃以后,经风口连续而稳定地进入炉缸,热风使风口前的焦炭燃烧,产生2000℃以上的炽热还原性煤气。上升的高温煤气流加热铁矿石和熔剂,使成为液态;并使铁矿石完成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煤气流则逐渐冷却。下降料柱与上升煤气流之间进行剧烈的传热、传质和传动量的过程。下降炉料中的毛细水分当受热到100~200℃即蒸发,褐铁矿和某些脉石中的结晶水要到500~800℃才分解蒸发。主要的熔剂石灰石和白云石,以及其他碳酸盐和硫酸盐,也在炉中受热分解。石灰石中CaCO3和白云石中MgCO3的分解温度分别为900~1000℃和740~900℃。铁矿石在高炉中于400℃或稍低温度下开始还原。部分氧化铁是在下部高温区先熔于炉渣,然后再从渣中还原出铁。石炭在高炉中不熔化,只是到风口前才燃烧气化,少部分焦炭在还原氧化物时气化成CO。而矿石在部分还原并升温到1000~1100℃时就开始软化;到1350~1400℃时完全熔化;超过1400℃就滴落。焦炭和矿石在下降过程中,一直保持交替分层的结构。由于高炉中的逆流热交换,形成了温度分布不同的几个区域:1区是矿石与焦炭分层的干区,称块状带,没有液体;2区为由软熔层和石炭夹层组成的软熔带,矿石开始软化到完全熔化;3区是液态渣、铁的滴落带,带内只有石炭仍是固体;4风口前有一个袋形的石炭回旋区,在这里,焦炭强烈地回旋和燃烧,是炉内热量和气体还原剂的主要产生地。炭的燃烧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铁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公式。实际上还原反应又细分以下三阶段。反应过程温度以T表示320℃ < T < 620℃620℃ < T < 950℃950℃ < T原矿SiO2普遍含有杂质。通常会加入灰石(主成分CaCO3)作为氧化剂,而不是石灰(CaO)产生粘性反应去除杂质产生矿渣偏硅酸钙(CaSiO3)。子反应。高炉和炼焦炉一样,一旦点火后就不能轻易停止运行,否则会使得炉体受到严重损伤。在经济不理想的情况下,企业压缩生产,但又不得停火,所以只能降低炉温,使得炉子处于保温状态,延长产品出炉的时间,减少营运成本。这种行为行内称为闷炉。中国有高炉的钢厂有首钢、包钢、宝钢、鞍钢等,其中宝钢高炉是4063立方米,日产生铁超过10000吨,炉渣4000多吨,日耗焦4000多吨。日本有高炉的炼钢厂:合计14座机组台湾最早的高炉始自十大建设时期中国钢铁公司自美国引进技术安装后,此后30年来完全独占台湾高炉炼钢产能,直到2006年中龙钢铁跟进建设新高炉后才算是打破此局面,但中龙钢铁仍属中国钢铁公司旗下100%持股之子公司,故中钢集团目前仍算独占台湾高炉炼钢产能;随后虽有其他厂商希望跟进,但是在环保意识逐渐高涨下,高炉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使得政府受到环保团体压力,目前在台几乎已不可能再加入其他的高炉厂。

相关

  • 变旋现象变旋(英语:Mutarotation)是环状单糖或糖苷的比旋光度由于其α-和β-端基差向异构体达到平衡而发生变化,最终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值的现象。变旋现象往往能被某些酸或碱催化。例如
  • 日耳曼语族日耳曼语族是印欧语系的一支,是居住在北部欧洲日耳曼民族的语族。这一族语言有鲜明的特征,最著名的有关于辅音演变的格里姆定律。一些早期(约公元2世纪)的日耳曼语言发展出自己
  • 生物武器公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英语:Biological Weapons Convention,简称BWC),又称生物与有毒武器公约(英语:Biological and Toxin Weapons Convention,简称BTWC),全名禁止发展、生产、贮存生物与
  • 首府
  • 叶 (解剖学)解剖学上的叶(lobe)是指在不用显微镜的巨观尺度下,器官就呈现的明确部位划分,有分叶的器官像是脑、肺、肝脏或肾。叶和小叶(lobule)不同,后者只能在组织学中只能看出其划分。腺叶间
  • 湿壁画湿壁画(Fresco),原意是“新鲜”,是一种十分耐久的壁饰绘画,泛指在铺上灰泥的墙壁及天花板上绘画的画作,14-16世纪时所形成于意大利。通常是先在墙壁上抹上几层灰泥,有时多达四层。在
  • +1UTC+1在以下地区使用:
  • 马克斯·冯·劳厄马克斯·冯·劳厄(德语:Max von Laue,1879年10月9日-1960年4月24日),德国物理学家,因发现晶体中X射线的衍射现象而获得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879年10月9日,马克斯·劳厄出生于科布
  • 线圈炮线圈炮(Coilgun)是一种由一个或多个线圈组成的投射加速器,以同步线性马达的方式将磁性抛射物加速到极高的速度。这种装置也被称为高斯炮(Gauss gun),是为了纪念用数学方法描述电磁
  • 薛禹群薛禹群(1931年11月2日-),江苏无锡人,中国水文地质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52年毕业于唐山工学院,195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