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澄观(737年-838年,一说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赐号清凉国师,唐朝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华严宗四祖。
清凉澄观,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一岁时,从越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正月起,到贞元三年(787年)十二月,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二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后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义数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故有华严疏主之称。
贞元十二年(796年)奉召至长安审定罽宾沙门般若翻译南印度乌荼国进贡之《华严经》后分梵本,贞元十四年(798年)译成四十卷,亦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世称《四十华严》。德宗又诏令澄观作疏解释,于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次年,为德宗皇帝讲《华严》,被授以“清凉国师”的称号。未几又参与翻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其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澄观皆广受尊敬。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三月圆寂,年一百零二岁。后世尊为华严宗四祖。
澄观的弟子有一百多人,宗密、僧睿、法印及寂光四人称门下四哲,其中继承他法统的是宗密。
澄观一生著有《华严经疏》等书四百余卷,讲《华严经》达五十遍。他的著述现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大华严经略策》一卷、《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三圣圆融观门》一卷、《华严法界玄镜》二卷、《五蕴观》一卷、《华严心要法门》一卷、《华严经纲要》三卷。已佚的有《十二因缘观》一卷等。此外,据说还有《法华经》、《楞伽经》及《中观论》等疏钞,今不传。
澄观早年曾广泛参学禅教各家,对《大乘起信论》领会特深。他虽以振兴华严学说为己任,思想融合禅宗、天台宗及《起信论》,从而融会禅教,强调唯心,着重于一心法界的论述。他认为“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他宣称迄至贤首法藏的古来诸德,对《华严经》所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的解释,都不得其旨,认为《华严经》于此提出了“一心缘起”,与《俱舍论》中举出的刹那缘起相同,并认为两译《华严经》和三译《十地经》中的“名色增长”翻译不妥,应改译为“名色开显”,以契合普光《俱舍论记》中依据《成唯识论》,而解读的“住名色根”。
由于当时正是禅宗六祖惠能弘布禅法的时期,早年又参访过牛头宗的慧忠、道钦,荷泽宗的无名,以及北宗神秀一系的慧云等,澄观受禅宗影响颇深,从而极力融会禅教。此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宗趣,对中唐以后的佛教界影响深远。
澄观曾立十誓以勉励自己,世人称为“清凉十愿”:一、体不损沙门之表。 二、心不违如来之制。三、坐不背法界之性。 四、性不染无碍之境。五、足不履僧寺之尘。 六、胁不触居士之榻。七、目不视非仪之彩。 八、手不释圆明之珠。九、舌不味过午之斋。 十、宿不离衣钵之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