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inline-unihan" style="border-bottom: 1px dotted; font-variant: normal;cursor: help; font-family: sans-se

✍ dations ◷ 2025-10-30 11:44:06 #<span class="inline-unihan" style="border-bottom: 1px dotted; font-variant: normal;cursor: help; font-family: sans-se

第二:2170.0 kJ·mol−1
第三:3164.7 kJ·mol−1

鿔(拼音:ɡē,注音:ㄍㄜ,粤拼:go1,音同“哥”;英语:Copernicium),是一种放射性人工合成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为Cn,原子序数为112。鿔的放射性极强,会通过α衰变成为273Ds,半衰期最长的鿔同位素为285Cn,有29秒。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重离子研究所(GSI),由西格・霍夫曼(英语:Sigurd Hofmann)和维克托・尼诺夫(英语:Victor Ninov)领导的研究团队在1996年首次合成出鿔。

在元素周期表中,鿔属于d区元素,同时也是锕系后元素。鿔和金的化学反应显示,它是一种易挥发的金属。计算显示,鿔与比它轻的同族元素有较大的差异。最显著的不同就是鿔会在失去7s电子层前先失去两个6d层的电子。因此,根据相对论效应,鿔会是一种过渡金属。通过计算,科学家还发现Cn能呈稳定的+4氧化态,而汞则仅能在极端条件下呈+4态,锌和镉则不能呈+4态。科学家也精确地预测了鿔从游离态到化合态所需的能量。

鿔只能在实验室中经人工合成,截至目前,科学家用不同的核反应合成了75个鿔原子。

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重离子研究所(GSI),由西格·霍夫曼和维克托·尼诺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1996年首次合成出鿔元素。他们在重离子加速器中用高速运行的70锌原子束轰击208铅目标体,获得一颗半衰期仅为0.24毫秒的277Cn原子(另一颗被击散)。制取该元素的核反应方程式为:

30 70 Z n + 82 208 P b 112 277 C n + 0 1 n {displaystyle ,_{30}^{70}mathrm {Zn} +,_{82}^{208}mathrm {Pb} ,to ,_{112}^{277}mathrm {Cn} +;_{0}^{1}mathrm {n} ;} ,缩写Cp,以纪念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他们称,将其命名为Cp的原因,是由哥白尼所提出的日心说与化学中的原子结构(卢瑟福模型)有很多相似之处。

Cp这个名称当时未获得IUPAC的正式承认。IUPAC在此后6个月的时间内进行审议,听取科学界的意见,并于2010年1月公布审议的结果。2009年9月,《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符号Cp曾用于镥元素(Lutetium)的旧称(Cassiopeium),现在在配位化学中亦用于指环戊二烯(茂,Cyclopentadiene)配位体。根据目前IUPAC对元素的命名规则,新元素的提议名称是不得与其他元素名称或符号重复的。考虑到上述情况,为了避免歧义,IUPAC已把提议中的符号Cp改为Cn(Copernicium)。

2010年2月19日,德国重离子研究所正式宣布,经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确认,由该所人工合成的第112号化学元素从即日起获正式名称“Copernicium”,相应的元素符号为“Cn”。

在台湾,此元素之中文名称由国立编译馆化学名词审议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名词委员会开会讨论后决定命名为鿔。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12年1月确定了鿔(读音同“哥”)的简体中文名称,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批准后进入国家规范用字。

如鿔元素等超重元素都是在粒子加速器中用离子轰击轻元素,诱导核聚变反应而产生的。大部分鿔的同位素可用这种方式直接合成,但一些较重的则只发现于更重元素的衰变产物中。

核聚变反应根据所涉及的能量被分为“热聚变”和“冷聚变”。在热核聚变反应中,高能量的轻离子加速撞向质量高的目标体(多数用锕系元素),从而产生高激发能(约40至50 MeV)的复核,并可能释放3至5个中子。在冷聚变反应中,产生的原子核激发能(约10至20 MeV)相对较低,这降低了发生裂变反应的概率。原子核冷却到基态时,只释放一个或两个中子,因此产物的中子数可较高。此处所说的冷聚变反应有别于在室温条件下发生的核聚变反应(见冷聚变)。

1996年重离子研究所首次进行合成鿔的冷核聚变反应,并报告检测到两个277Cn的衰变链。

30 70 Z n + 82 208 P b 112 277 C n + 0 1 n {displaystyle ,_{30}^{70}mathrm {Zn} +,_{82}^{208}mathrm {Pb} ,to ,_{112}^{277}mathrm {Cn} +;_{0}^{1}mathrm {n} ;} =3,4)

新合成的283Cn自发裂变成较轻的核素,半衰期约为5分钟。

该产物的半衰期足够长,所以科学家首次开始针对鿔进行化学气态实验。2000年,杜布纳的Yuri Yukashev重复实验,但未能证实任何半衰期为5分钟的自发裂变。2001年重复的实验中,自发裂变产生的八块碎片积累于低温部分,这表明鿔具有类似氡的属性。不过,现在有些科学家高度怀疑这些结果的由来。为了确认鿔的合成,同一个团队在2003年1月成功地重复了反应,证实了衰变模式和半衰期。他们还能够计算出自发裂变活动质量的估值,约为285。这有助证实该同位素的发现。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团队在2002年进行反应时无法检测到任何自发裂变,计算的截面限制在1.6 pb。

2003至2004年,杜布纳的团队使用了“杜布纳天然气填充反冲分离器”(DGFRS)重复进行了反应。这一次,283Cn以9.53 MeV进行α衰变,半衰期约为4分钟。研究人员也在4n通道中观察到282Cn(释放出4个中子)。

2003年,德国重离子研究所也参与寻找长度为5分钟的自发裂变活动。和杜布纳团队的结果相似,他们也能够在低温部分探测到七块自发裂变碎片。然而,这些自发裂变事件之间并无关联,因此不是鿔原子核直接自发裂变产生的。这使科学家质疑鿔的化学特性是否真的和氡相似。在杜布纳团队公布283Cn的不同衰变属性后,重离子研究所团队在2004年9月重复进行实验。他们无法检测到任何自发裂变事件,并计算出检测一个事件的截面限制,约为1.6 pb。

2005年5月,重离子研究所进行了物理实验,探测到单个283Cn原子进行了短半衰期的自发裂变,这意味着存在未知的自发裂变分支。然而,杜布纳一开始已观察到数次直接的自发裂变事件,但他们假定没有探测到母核的α衰变。这些结果表明实际并不存在这个母核的α衰变事件。

2006年,保罗谢尔研究所和Flerov核研究实验室联合进行实验,以研究鿔的化学性质。实验证实了283Cn的新衰变数据。他们在287Fl的衰变产物中观测到两个283Cn原子。实验表明,鿔具有12族典型的属性,是化学性质不稳定的金属。

重离子研究所的小组在2007年1月成功地重现了他们的物理实验,并检测到三个283Cn原子,终于确认了283Cn的确是经α衰变和自发裂变的。

长度为5分钟的自发裂变活动至今尚待证实。它可能源自一种同核异构体:283bCn。其产量收到了具体生产方式的影响。

92 233 U + 20 48 C a 112 281 x C n + 0 x n {displaystyle ,_{92}^{233}mathrm {U} +,_{20}^{48}mathrm {Ca} ,to ,_{112}^{281-x}mathrm {Cn} +;_{0}^{x}mathrm {n} ;}

Flerov核研究实验室小组于2004年研究了这个反应。他们无法检测到任何鿔原子,计算的截面限制为0.6 pb。该小组认为,这表明中子质量数会影响复核的蒸发残渣的产量。

科学家也曾在Fl的衰变产物中观察到鿔。�目前有五种已知的同位素,全都会经α衰变成为鿔原子,质量数介乎281至285。其中质量数281、284和285的鿔同位素迄今只出现在Fl的衰变产物中。Fl本身也是�或Og的衰变产物。至今已知的其他元素都不会衰变成鿔。

例如,2006年5月,杜布纳小组(联合核研究所)确定282Cn是Og的α衰变链的最终产物。该产物经过自发裂变成为较轻的核素。

118 294 O g 116 290 L v + 2 4 H e {displaystyle ,_{118}^{294}mathrm {Og} ,to ,_{116}^{290}mathrm {Lv} +;_{2}^{4}mathrm {He} ;}

116 290 L v 114 286 F l + 2 4 H e {displaystyle ,_{116}^{290}mathrm {Lv} ,to ,_{114}^{286}mathrm {Fl} +;_{2}^{4}mathrm {He} ;}

114 286 F l 112 282 C n + 2 4 H e {displaystyle ,_{114}^{286}mathrm {Fl} ,to ,_{112}^{282}mathrm {Cn} +;_{2}^{4}mathrm {He} ;}

于1999年科学家声称合成了293Og,报告指出281Cn以10.68MeV能量进行α衰变,半衰期为0.9毫秒。报告在2001年遭撤回。293Og终于在2010年被合成,其衰变特性不符合此前的数据。

鿔是6d系的最后一个过渡金属,是元素周期表中12族最重的元素,位于锌、镉和汞下面。科学家预测,鿔与其他较轻的12族元素在属性上有显著差异。由于7s电子轨道的稳定加上相对论效应,6d轨道较不稳定性,因此Cn2+离子的电子排布很可能是5f146d87s2,这和同族元素是不同的。在水溶液中,鿔很可能形成+2和+4氧化态,后者更稳定。在较轻的12族元素里,+2氧化态是最常见的,而只有汞能呈+4氧化态,但极少见。唯一一个已知的四价汞化合物(四氟化汞,HgF4)也只能在极端条件下存在。类似的鿔化合物CnF4、CnO2预计将更加稳定。双原子离子Hg2+
2中汞具有+1态,但是Cn2+
2离子预计将不稳定,甚至不存在。

鿔有基态电子排布为5f146d107s2,所以根据构造原理,鿔应该属于周期表的12族。因此,它的属性应表现为汞的较重同系物,可与金等贵金属形成二元化合物。鿔的化学实验主要研究鿔在不同温度下在金箔表面的吸附作用,从而计算出吸附焓值。由于7s轨道电子相对稳定,鿔表现出类似氡的属性。实验同时形成了汞和氡的放射性同位素,这使科学家能够比较这些元素的吸附特性。

最初的化学实验使用了238U(48Ca,3n)283Cn反应。实验检测到目标同位素的自发裂变,半衰期为5分钟。分析数据表明,鿔的挥发性比汞高,并似乎具有惰性气体的属性。然而,由于未能确定283Cn同位素的发现,因此科学家对这些化学实验结果是持着疑问的。2006年4月至5月,Flerov核研究实验室和保罗谢尔研究所的联合团队在联合核研究所进行了�的合成实验:242Pu(48Ca,3n)287Fl,并在衰变产物中对283Cn进行研究。该实验明确探测到两个283Cn原子,并发现鿔和金会产生弱金属-金属键。这意味着鿔是具高挥发性的汞同系物,明确属于12族。

2007年4月,科学家重复进行了这条反应,又合成了三个283Cn原子。该实验证实了鿔的吸附特性,结果表示鿔完全具有12族中的最重元素的应有属性。

相关

  • 雪橇犬雪橇犬是指借着挽具在雪或冰上,拉无轮载具行驶的犬只。无法确定此种独特的运输方式起源地点,但可能是源于东西伯利亚,当地的部落有悠久的冬季迁徙历史。虽然任何中等体型的犬种
  • 瓦特福郡沃特福德郡 (County Waterford;爱尔兰语:Contae Phort Láirge)是爱尔兰的一个郡,位于爱尔兰岛南岸。历史上属芒斯特省。面积1,83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113,795人。沃特福德为郡
  • 莱谢克·科拉科夫斯基莱谢克·科拉科夫斯基(波兰语:Leszek Kołakowski,1927年10月23日-2009年7月17日),波兰哲学家、思想史家。他以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分析闻名,这一点集中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主流
  • 李依璠李依璠,导演、编剧,北京人。2002就读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导演专业,2005年毕业,硕士研究生;1997年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舞台美术设计专业,2002年毕业,本科学士学位。2005年回
  • 裁判 (棒垒球)在棒球及垒球,裁判(英语:umpire)是负责主持一场比赛的人士,职责包括开始及结束比赛、执行比赛及场地规则、对双方攻防动作做出判决、及依规则执行处罚。在美国裁判常被以缩短的 u
  • Ligier EZ10利吉尔EZ10(英语:Ligier EZ10,全称为 Ligier EZ-10 Easy Mile,下文简称EZ10),是使用电池为动力的自动驾驶汽车。其车体的生产制造由Ligier(英语:Ligier)集团负责;而车上导航系统的设计
  • 坦博夫斯卡亚峰坐标:71°41′S 12°20′E / 71.683°S 12.333°E / -71.683; 12.333坦博夫斯卡亚峰(英语:Tambovskaya Peak)是南极洲的山峰,位于东部南极洲的毛德皇后地,属于沃尔塔特山脉中西彼
  • 台中市私立慈明高级中学台中市私立慈明高级中学(Tzu-Ming High School),简称慈明高中,是位于台湾台中市太平区的一所由佛教兴学的私立高级中等学校。1971年于台中县雾峰乡台湾省议会旁的山麓上创校,最初
  • 迪诺·久比奇埃丁·"迪诺"·久比奇(Edin "Dino" Đulbić,1983年2月16日-),是一名波斯尼亚裔澳大利亚职业足球运动员,司职后卫。现在效力澳超俱乐部珀斯光辉。久比奇在西澳大利亚州足球超级联
  • 苏玲苏玲(1953年-),汉族,籍贯山西省交城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华国锋之女。曾在长沙工学院电子工程系读大学,担任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党委常委、工会主席。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分入第十七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