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鑃,是一种手持的打击青铜乐器,常见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
句鑃形制横截面呈椭圆形,纵向长度稍长于横向,或者接近圆形,器壁较厚,有很浅的凹弧口,顶有一柄,为扁平或圆柱形,较长便于击敲。多出土于长江下游吴越地区(吴越文化),为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越国乐器。在古代多用于祭祀或宴请场合。
在早期春秋时期,句鑃主要作为辅助乐器出现,在吴国常州武进淹城遗址出土7件(先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溧阳征集2件,均为早期句鑃。湖北广济鸭儿洲河出土2件,高淳青山、松溪出土10件均属于此时期(现藏于镇江市博物馆)。在春秋中期,句鑃出现组编使用,其纹饰和做工均有区别,特别是三角及雷纹组合。公元前473年越灭吴之战后,越国沿用句鑃,句鑃在吴越等地均有出土,其中包括安徽广德出土的9件、无锡鸿山墓地出土一套、浙江绍兴出土的“配儿句鑃”(学者考证为吴国太子波的乐器,越灭吴后进入越境)。此外江西都昌县罗岭村发现1件、浙江武康山7件(其中有两件有铭文“其次句鑃”),海盐出土12件战国瓷句鑃,常熟出土1件句鑃(刻有“姑冯”)。
在战国晚期至西汉,句鑃开始出现变化,柄较短,通体多位素面。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东耳室北部出土一套8件青铜句鑃,一面阴刻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并刻有编码,重量与大小依次递减。它也是迄今唯一刻有准确纪年的句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