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前颌骨
✍ dations ◷ 2025-09-05 00:04:25 #前颌骨
前上颌骨(英语:Premaxilla)为许多动物颅骨上颌最前端的一对硬骨,多半有牙齿附着。人类的前上颌骨与上颌骨愈合,又称为门齿骨(英语:Incisive bone)。人类的前上颌骨被称为是门齿骨(英语:Incisive bone),为上颌的一部分,附着有两对门齿,与鼻翼及前鼻棘(英语:Anterior nasal spine)相连。在鼻腔中,前上颌骨的部分较后方上颌骨向上突出。前上颌骨的腭部部分为横向发展出来的骨板,在前端具有门齿孔(英语:incisive foramen),后方则与上颌骨的腭部部分相连
。在胚胎中,鼻部分发展自妊娠四个月时迁移至胚胎面部上的神经脊细胞。一对对称的鼻基板(英语:placode)(带有较厚的上皮组织)会开始向内层的间叶组织推进,并形成鼻凹陷,同时分隔出内鼻突及外鼻突。内鼻突则进一步发育成鼻中隔、人中及前上颌骨。前上颌骨最早的骨化中心发生在妊娠第七周,位置大约于第二对门齿牙胚处上方鼻软骨囊外侧表层。
在第十一周后额外的骨化中心则发育成为前上颌骨的翼板(英语:Alar plate)部分。接着前上颌骨会向上发展并与上颌骨的额突前端愈合,向后发展与上颌骨的齿槽突(英语:alveolar process)愈合。在出生之后前上颌骨与上颌骨的分界依然可以分辨,直到五岁之前都能观察到清楚的缝线。在双侧性唇颚裂的案例中,病患前上颌骨的发展形式与一般人有很大的不同;其子宫内生长过分偏向于水平发展,因此在出生时保有过于突出的前上颌骨。大多数真口类的上颚前端都具有前上颌骨,在较原始的物种中则仅有前上颌骨中心部分存在。二齿鲀科的前上颌骨愈合而不明显,而包含鲟科在内的软骨硬鳞鱼则缺乏前上颌骨。爬虫类与其他非哺乳类兽孔目在前上颌骨后具有一对巨大的膜内骨,称为隔颌骨(英语:septomaxilla)。由于隔颌骨在无冠兽属(英语:Acristatherium)(白垩纪的真兽下纲物种)已退化为痕迹器官,因此被普遍认为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兽亚纲哺乳动物。有趣的是,现存的单孔目仍然保有隔颌骨。前上颌骨的大小与结构也被科学家用来当作数科蝙蝠分类的依据。
相关
- 罗红霉素罗红霉素(英语:Roxithromycin)是一种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般用于治疗呼吸道、尿道和软组织感染。罗红霉素是红霉素的衍生物,同样含有十四原环的内酯环。但是,一条氮-肟侧链
- 溶剂溶剂是一种可以溶解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的液体,继而成为溶液。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溶剂是水。而所谓有机溶剂即是包含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溶剂。溶剂通常拥有比较低的沸点和容
- 麸质麸质,又称麸质蛋白、麦胶、面筋、面筋蛋白、谷胶蛋白,存在于多种谷物中,是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谷物中最普遍的蛋白质。麸质蛋白是种贮藏蛋白复合物,主要由醇溶蛋白以及谷蛋
- 亅亅部,为汉字索引里为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六个(一划的则为第六个)。就繁体中文中,亅部归于一划部首,而在简体字部首中,“亅部”并入“丨部”,视为“丨部”的附形部首。
-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是与病原体相关的小分子序列。它们可被Toll样受体和其它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识
- 启启(前2084年-前2006年),姒姓,名启,是中国夏朝第二任君主。治水英雄的禹的儿子,母亲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儿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据《竹书纪年》,启在位39年,78岁驾崩。相传禹
- 白益王朝白益王朝(波斯语:آل بویه Āl-e Buye,或译布韦希王朝、布耶王朝)是945年至1055年间统治伊朗西部及伊拉克的一个王朝,由里海南岸(吉兰省)的德莱木人建立。王朝名称来自创建
- 热动力学热力学,全称热动力学(法语:thermodynamique,德语:Thermodynamik,英语:thermodynamics,源于古希腊语θερμός及δύναμις),是研究热现象中物态转变和能量转换规律的学科。它着
- 正中之变正中之变(日语:しょうちゅうの へん)是镰仓时代后期元亨4年9月(西历1333年9月)发生的一次未遂政变。后醍醐天皇策划的讨幕计划被事先发现,首谋者遭到了幕府的处理。虽然当年12月9
- 绥远绥远可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