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巨蟒属

✍ dations ◷ 2025-10-22 16:33:43 #蚺科,古新世爬行动物

泰坦巨蚺属(学名:,意即“极大的蚺蛇”)是一个生活在古新世(约 6,000 至 5,800 万年前)的无毒、肉食性蚺类。已知的唯一种塞雷洪泰坦巨蚺()也是已知最大的蛇。把它石化的脊椎骨与现代蛇比较,研究人员估计其最大全长 14 米(46 英尺),体重超过 1,100 公斤(2,400 磅),身体最粗处厚达 1 米(3.3 英尺)。它可能是以鳄鱼为食的。

二十八条巨蚺的化石是在2009年在哥伦比亚北部的塞雷洪煤矿被发现的。在此以前,在南美洲昔日的热带地区很少有古新世的脊椎动物被发现。

此种是由一队由佛罗里达大学研究脊椎动物的古生物学家约纳森·希洛克(Jonathan Bloch)和巴拿马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的古植物学家卡洛斯·哈拉米约(Carlos Jaramillo)率领的国际科学考察队伍发现的。

由于蛇是环温动物,这项发现也暗示了,当时的其生活的热带地区比研究人员原先估计的更温暖,平均气温为 32℃(90°F)。只有这样的气候才能让蛇长得这么大。而目前当地的年平均气温为 28℃。

然而,一些研究人员不同意上述估计。例如,2009年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 应用上述的数学模型在温带澳大利亚古蜥蜴化石,预测目前生活在热带地区的蜥蜴应该能够达到33英尺,这显然不是这样的 .

另一个在同一期杂志上马克·丹尼(生物力学方面的专家)发表的批评指出,这条蛇是如此之大并且产生这么多的代谢热量,环境温度必须比目前的温度低四到六度,否则蛇会有过热危险的.

二十八条蛇中最大的八条重约 2,500 磅(1,136 公斤),体长 12—15 米(37—50 英尺)。而现存最大的蛇,包括长约 7.5 米(24 英尺)的森蚺(最重的蛇)和长约 9.9 米(32.5英尺)的网纹蟒(最长的蛇)。而现存最小的蛇,卡拉细盲蛇,身长只有10 公分(4 英寸)。此前最长的化石蛇,是非洲巨蟒,出土自埃及,长 10 米。

相关

  • Є寒武纪(Cambrian,符号Ꞓ)是显生宙的开始,距今约541百万年前—485.4百万年前。其名称来自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古代地名罗马名称“Cambria”,该地的寒武纪地层被最早研究。中文名称
  • 乳清蛋白乳清蛋白(英文:Whey Protein)是由乳清(生产干酪所产生的液体副产品)当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球状蛋白质混合物。乳清蛋白常作为膳食补充剂出售和使用。生产干酪时,牛奶凝结后所剩的液体
  • 唐本草《新修本草》,因成书时主持修撰的是英国公李
  • 熨斗熨斗(英语:Iron)是一种以热力将皱褶的衣服、布料熨直之工具。早年的熨斗需要加入热水或燃烧木炭作为热源,但现在已普遍被使用电力发热的电熨斗和蒸汽(气)熨斗所淘汰。
  • CD2211IGR、​1JQH、​1K3A、​1M7N、​1P4O、​2OJ9、​2ZM3、​3D94、​3F5P、​3I81、​3LVP、​3LW0、​3NW5、​3NW6、​3NW7、​3O23、​3QQU、​4D2R、​4XSS、​5HZN3480
  • 异氰酸甲酯异氰酸甲酯(Methyl Isocyanate),是由光气(Phosgene)与甲胺(Methylamine)作用后合成的化学品,多用于制造农药。这种化学物,与Zyklon B一样亦曾用于在二次大战时屠杀犹太人,也是印度博帕
  • Lossen重排反应洛森重排反应(Lossen重排反应)中,异羟肟酸1先与失水剂(如对甲苯磺酰氯)反应得到O-取代的中间体2,然后重排生成异氰酸酯3:异羟肟酸一般由相应的酯与羟胺反应制备。该反应的综述参见:
  • 朝贡制度朝贡(拉丁语:tributum),又称进贡、上贡,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顺从或结盟,尤其是君主国里臣民献上礼物给君主,或藩属国也会向宗主国献上礼物。这些礼物称为贡品。
  • 石济片石济片(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官话方言研究》)是冀鲁官话的一个分支,分布在河北省西南部和山东省中部。
  • 灶头灶、炉灶、厨灶或灶头是一种固定的烹饪的设施,透过加热炊具来达到将食物变熟的目的。中文语境中有时也以灶来指窑,例如佛山的南风古灶。早期的灶多是粘土制灶的,用柴火来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