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众

✍ dations ◷ 2025-02-24 17:13:33 #出家众

出家众,即出家僧伽、僧团、出家人(巴利语:anagārika或anagāriya,义为离家/无家的修行者),是佛教僧伽中,经过出家(梵语:pravrajyā,巴利语:pabbajja)仪式,放弃原本世俗生活与家庭,发誓愿遵守佛教戒律者的合称。出家众以比丘及比丘尼为核心。僧伽包含了出家众和在家众二者;在一般用语中,若不做特定分别时,僧伽通常用来指出家众。

佛教僧伽,可以概分为“出家众”与“在家众”两大团体。

出家众的主体为比丘、比丘尼,称为出家二众;根据性别以及是否受具足戒,出家众又可以被分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及式叉摩那,合称五内众。沙弥、沙弥尼与式叉摩那三者皆依附于比丘与比丘尼团体中。加入佛教僧伽共同修行的修行者,必须发誓遵守各项佛教戒律,特别是别解脱戒。比丘约有227条戒,比丘尼约有311条戒,其戒条数目据不同部派传承而定;沙弥、沙弥尼众则是十戒。

此外,出家众成员必须遵守六和敬法。

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五比丘跟随释迦牟尼出家,这是出家众的开端,此时只有比丘僧团。

舍利弗、目犍连在听到马胜比丘说法后,率二百弟子加入僧团;随后迦叶三兄弟率领一千名弟子加入。这一千二百五十五名弟子,成为佛陀出家僧团的骨干,又称常随众。

在释迦牟尼回家乡说法后,许多释迦族人加入出家众。释迦牟尼之子罗睺罗,出家时因年纪太小,不能受具足戒,为沙弥的开端。后释迦牟尼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向佛陀请求出家,成为比丘尼众的开端。

在出家僧团人数增多后,释迦牟尼以学处来指导僧众,并建立波罗提木叉来规范僧团。

佛教僧团中,不问年龄、种姓、与地位,以先出家受具足戒者为上座,后出家者应对他们表示尊敬。但是传统佛教认为即使是先出家的比丘尼,也应该向资浅的比丘,表示尊敬,而比丘不用视比丘尼为上座,这些规定被归结在比丘尼戒的八敬法中。现代昭慧法师认为这是对女性的歧视,认为这个规定虽然可以让比丘尼学到降服傲慢,但是将会使比丘增长傲慢之心,自认地位高于女众,因此领导废除八敬法运动,认为现代僧团不应该继续遵守这些规定。

僧侣平日可以选择独居于森林,修习头陀行,此称为阿兰若比丘。也可以选择与在城市的僧团共同,称为聚落比丘。但是在印度雨季的三个月中,僧侣需要聚居一处,禁止外出,称为结夏安居。

当僧团中有事需要议决,如对于戒律的看法不同时,则可以通过僧团表决会议,由僧伽的成员公决,这称为羯摩(kammam)。主持羯摩仪式的长老,称羯摩师,或羯摩和尚,或戒师,通常是由戒师诵出要表决的事项,交由僧伽成员口头表决,同意的成员就沉默,假若不同意的成员,则可以口头表示反对意见。当大众都沉默不语时,由戒师宣布结论:“僧人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佛陀在初证悟后没有受戒仪式,要出家为比丘或比丘尼,就是一句:“善来,比丘。”后来因为一位婆罗门要出家, 佛陀叫舍利弗收他为弟子, 却不知怎令婆罗门受具足戒, 佛陀因此事而废除只三皈依就可授人具足戒的规定, 要求以四人为僧团表决会议授人具足戒。

在举行具足戒仪式时,也会由羯摩和尚向大众宣告,僧某某某将加入僧团(一白),之后连问三次大众有无反对意见(三羯摩),此称一白三羯摩。在通过仪式之后,这名僧侣,就可正式加入僧团之中,成为比丘。若要成为比丘尼,需先向比丘尼长老长求戒, 再由比丘僧团再授戒,此为二部僧制。

成为出家众,加入僧伽之后,必须遵守僧伽的戒律。僧伽每半个月会集僧众,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戒律,以提醒僧侣随时儆醒,不要违反了戒律,称为布萨。在布萨之中,僧侣可以对自己违反戒律的地方,提出忏悔,并请求其他成员指导他,为他指正错误之处,称为自恣。而发现共修僧侣有违反戒律的地方,也可以在布萨中提出,此称布萨羯摩。一旦违反了波罗夷,经过僧伽决定,则必须逐出僧伽。

在受具足戒的比丘与比丘尼之外,出家僧团中,有因为年纪过小,不得受戒的年幼僧众,即沙弥及沙弥尼。他们只需要受三皈依,守十戒,平日为比丘及比丘尼服务,准备食物,驱赶鸟类及蚊蝇,清扫环境等。至其成年,若决定受具足戒,则可以正式加入出家众之中。

对女性出家众,有特别规定,在受具足戒之前,需要先居住在寺院一年,以证明她并未怀孕,同时具备足够决定出家。这称为式叉摩那,但是这个制度在现代则较少见。

相关

  • 夺格离格(英语:ablative case,缩写: .mw-parser-output .smallcaps-all{font-variant:small-caps;text-transform:lowercase}.mw-parser-output .smallcaps-all *{font-variant:norm
  • span class=nowrapAsClsub5/sub/span五氯化砷是一种砷元素和氯元素形成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AsCl5。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还在争论这种物质是否存在。这种化合物最早于1976年制得,当时用紫外线在−105°C的低温
  • 巴塞勒·阿萨德巴塞勒·阿萨德(阿拉伯语:باسل الأسد‎,1962年3月23日-1994年1月21日)是叙利亚军事和政治人物,是已故前总统哈菲兹·阿萨德的长子,现任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哥哥,已在一场
  • 盔顶盔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其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即宝顶。在这一点上,盔顶和攒尖顶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
  • 李倓李倓可以指:
  • 金在权金在权(1934年9月12日-2019年11月27日),韩裔美国人,著名哲学家。布朗大学荣誉博士,也在美国其他优秀学府任教。最出名的研究是关于身心因果问题(英语:Problem of mental causation)、
  • 切蒂亚尔帕蒂切蒂亚尔帕蒂(Chettiarpatti),是印度泰米尔纳德邦Virudhunagar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13508(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13508人,其中男性6815人,女性6693人;0—6岁人口1619人,其中男820
  • 邓隆 (东汉)邓隆,中国东汉初年将领,担任游击将军。建武二年(26年),真定王刘杨脖子上生有赘瘤,制造谶文:“赤九之后,瘿杨为主。”与绵曼县的盗寇勾结,对光武帝刘秀有不臣之心。刘秀派遣骑都尉陈副
  • 分家分家,在东亚地区的一种习俗,是指一个家庭的男丁子嗣在结婚成年后将原有家庭分裂为若干个小规模的家庭的过程。分家的原因有可能出于家庭的家长无力管理整个大家庭,或被认为管理
  • 滕安军滕安军(1955年1月-),男,山东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长崎总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光州总领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札幌总领事。1977年,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工作,先后在外交部亚洲司、驻日本大使馆、驻大阪总领事馆任职。1996年,任驻大阪总领事馆副总领事。2001年,任外交部亚洲司参赞兼外交部处理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办公室主任。2003年,任驻日本大使馆参赞。2007年3月,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长崎总领事。2010年,任外交部亚洲司参赞。2012年8月,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