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粒

✍ dations ◷ 2025-09-19 07:41:59 #脂质粒
脂质粒(英语:Liposome)也称为微脂粒,是一种具有靶向给药功能的新型药物制剂。脂质粒是利用磷脂双分子层膜所形成的囊泡包裹药物分子而形成的制剂。由于生物体质膜的基本结构也是磷脂双分子层膜,脂质粒具有与生物体细胞相类似的结构,因此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脂质粒进入人体内部之后会作为一个“入侵者”而启动人体的免疫机制,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从而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中靶向性地富集。这就是脂质粒的被动靶向性。通过在脂质粒膜中掺入一些靶向物质,可以使脂质粒在生物或者物理因素的引导下向特定部位靶向集中,这就是主动靶向脂质粒,目前已经出现的脂质粒主动靶向机制有:热敏脂质粒、磁导向脂质粒和抗体导向脂质粒等。磷脂是构成脂质粒的主要化学成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卵磷脂。卵磷脂主要来自蛋黄和大豆,制备成本低,性质稳定,属于中性磷脂。磷脂酰胆碱是形成许多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也是制备脂质粒的主要原料。胆固醇也是脂质粒另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它是许多天然生物膜的重要成分,本身并不形成膜结构,但是能够以1:1甚至2:1的摩尔比插入磷脂膜中。加入胆固醇可以改变脂膜的相变温度,从而影响膜的通透性和流动性。因此胆固醇具有稳定磷脂双分子膜的作用。根据作用和给药途径,可以把脂质粒分成口服给药脂质粒、静脉滴注脂质粒、粘膜给药脂质粒等。脂质粒制备工艺相对简单,可以同时包裹脂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药物;制备脂质粒所用到的脂材毒性小,生物相溶性好,没有免疫反应。脂质粒的靶向性有四种类型:药物包裹于脂质粒内,可降低在组织中扩散而缓慢向血液中释放药物,从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脂质粒能选择性地分布于某些组织和器官,增加药物对淋巴系统的定向性,提高药物在靶部位的治疗浓度。尤其对抗癌药物,能使之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或抑制癌细胞,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明显降低或无损害作用。对脂质粒表面性质进行改变,如粒径大小、表面电荷、组织特异性抗体等,可提高药物对靶区的选择性,从而也降低了毒性,减少了不良反应。将一些不稳定的易氧化的药物制成脂质粒之后,由于药物包封在脂质粒中,受到类脂双分子层膜的保护,可以显著提高其稳定性。同时在进入体内之后,由于脂质粒膜的保护,药物可以免受机体酶系统和免疫系统的降解。适合制备脂溶性药物的脂质粒,具体说来这一类方法包括薄膜分散法、注入法、前体脂质粒法、超声分散法等方法。适合制备水溶性药物的脂质粒,但要求药物有比较好的稳定性,具体说来这一类方法包括反相蒸发法、复乳法、熔融法、冻融法、冷冻干燥法、表面活性剂处理法、钙融合法、离心法等方法。脂质粒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虽然具备了许多优点和特点,但就目前来看,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表现在其制备技术给工业化生产带来了一定难度;此外对于某些水溶性药物包封率较低,药物易从脂质粒中渗漏;稳定性差亦是脂质粒商品化过程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的冻干方法可能是延长脂质粒的贮存期的有效途径。近年美国FDA已经批准阿霉素脂质粒TLCD99、两性霉素B脂质粒、柔红霉素脂质粒和庆大霉素脂质粒等几个脂质粒产品进入临床试验,目前已经有三个专门经营脂质粒的公司:liposome公司、脂质粒技术公司和Vestar公司在进行脂质粒药品的研究。随着脂质粒研究的升温,一些化妆品厂商开始炒做脂质粒概念,宣称他们的某些化妆品是应用了脂质粒技术的,但目前的大部分化妆品都是外用乳剂或凝胶剂,在这些剂型中,为了保持制剂的稳定性,都需要应用大量表面活性剂,而表面活性剂会破坏脂质粒的磷脂双分子层,使脂质粒的囊泡结构破裂,因此,以现在的脂质粒制备和保存技术,脂质粒是很难应用在化妆品中的。

相关

  • 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亦称多发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是一系列由于血管性疾病引起的大脑梗塞,其中包括高血压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性痴呆。其梗塞过程往
  • 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化障碍(英语: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又称为神经退化性疾病,是一种大脑和脊髓的细胞神经元逐渐退化 (死亡) 的所直接导致的疾病。大脑和脊髓由神经元组成,神经元有不同
  • 生活在海洋中海洋真菌(marine fungi),或海生真菌,是生活在海洋或潮间带中的真菌。海洋真菌并不是一个分类单元,而是泛指分属于不同分类群,但生长环境均位于海洋或潮间带的多种真菌。绝对海生真
  • 柏林柏林(德语:Berlin,德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
  • 朱特人朱特人(德语:Jüten;拉丁语:Iutae;丹麦语:Jyder)是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被比德指为当时三个最强大的日耳曼民族之一。他们被认为是来自日德兰半岛(Iutum),即现今丹麦南石勒苏益格(南日德
  • 甲基紫甲基紫(methyl violet),俗称龙胆紫、苯胺紫、紫药水,是一系列同类的有机化合物,是副品红的四、五、六甲基衍生物(副品红碱)的混合物。可作为染料、酸碱指示剂、消毒剂,稀释后可用作
  • 素食素食主义(英语:vegetarianism),又称蔬食主义,素食,蔬食(英语:plant-based food)等,是一种有关饮食的文化,主张不食用飞禽、走兽、鱼虾等动物的身体,也就是肉类,实践这种饮食文化的人被称
  • 在集合论及其数学应用中,类是集合(或其他数学物件)的搜集(collection),可以依所有成员所共享的性质被无歧定义。有些类是集合(例如由所有偶数构成的类),但有些则不是(如所有序数所构成
  •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什么》(英语:What Is Life?)是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一本生物学著作,发表于1944年。这本书是根据薛定谔于1943年2月,在都柏林三一学院的公开讲座课程内容。在书中薛定谔介绍了
  •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托马斯·亨利·赫胥黎,FRS(英语:Thomas Henry Huxley,1825年5月4日-1895年6月29日),英国生物学家,因捍卫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有“达尔文的斗牛犬”之称。他为了对抗理查·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