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恩运动 (Charismatic Movement),天主教翻译神恩复兴运动,是广义基督教的一个运动,分旧灵恩运动和新灵恩运动。旧灵恩运动约在20世纪初,差不多与五旬节运动同时或稍晚些,新灵恩运动约在1960年代开始。
基督教历史上,发生在第二世纪中期大公教会内的灵恩复兴,称为孟他努主义,有人视为教会的一种复兴运动,也有人认为是分裂教会的异端。千年来,许多神父与修女都有属灵恩赐,如赫德嘉·冯·宾根修女、玛加利大修女与毕奥神父。一般学者将二十世纪全球的灵恩运动分成三波。第一波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或十九世纪末);第二波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叶;第三波是1980年代发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阿纳海姆。各“波”准确的发生日期、地点,甚至与之有关的人物,学者均有不同的看法。
另外,英国圣经释经家大卫·鲍森于1993 年出版《第四波》一书(Fourth Wave: Charismatics and Evangelicals - Are We Ready to Come Together?),提倡灵恩派与福音派的合一,可能定义为新一波的灵恩运动。
2019年时,灵恩基督徒有约7亿,估计到2025年至少会达到8亿3000万,并预计在2050年之前达到至少10亿。截至2011年的统计:灵恩基督徒最多的是分布在拉丁美洲(1亿6000万)、非洲(1亿3000万),和亚洲(1亿3000万)。截至2013年的统计,天主教中的神恩更新运动的人数约有1亿6000万,约占天主教的百分之十。
灵恩运动中文名词由中国教会的神学家贾玉铭提出,指出当时在中国山东十分风行的基督教运动。
“灵恩”这名词,意义相当于英文的Charismatic,起于Charisma一字,意思就是中文的“恩赐”。灵恩运动中的这个灵就是在基督教中三位一体中的圣灵,而灵恩运动中,强调的是圣灵的充满或施洗,又多以方言作为得着那种经历的证据。 从近代灵恩运动兴起,大部分都跟卫理宗有关,特别是:
第二世纪的灵恩运动起源于土耳其的每西亚和弗吕家一带,称为孟他努主义。172 年左右,孟他努(Montanus)开始他的预言运动。孟他努常会突然抽搐,状似入迷,然后发出一连串的预言(Prophecy),之后会倒地不省人事,他说这是被圣灵完全得着的记号,因为圣灵要引入一个新的纪元。孟他努主义吸引人之处,在于崇拜的活泼性,好像第一世纪的随兴方式,重视信徒的恩赐而不是职位,他们热切盼望主再来,强调信徒的道德操守,也严格执行教会纪律。孟他努的语录、生平资料残缺,只有小部分留在教父的文献里。
孟他努未曾担任过任何教会职务,主要同工是两位妇女,被称女先知百基拉和马克西米拉(英语:Maximilla),她们自称被圣灵感召获上帝赐予先知预言恩赐,不满意大公教会不再有预言,不再讲方言,与大公教会产生极大的张力。早期教父特土良于207年加入,他指出早期使徒也领受了属灵恩赐,说预言、医治等。虽然追随者认为孟他努主义是教会的一种复兴运动,因其教义与神格唯一论的关连,于381年的君士坦丁堡会议被认为是分裂教会的异端。260年后,孟他努主义在信徒的生活中慢慢减弱,但圣灵的工作应该没有停止,由于中世纪敬拜圣徒及其遗物非常盛行,往往使圣灵的工作与民间迷信混在一起,例如,12世纪的圣方济各生平中有不少的记载。
孟他努主义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可能不算异端。因为(1)他们承认大公教会所订的圣经各卷书;(2)重视圣灵的能力;(3)相信预言是主继续对教会说话的形式;(4)强调主再来的迫切;(5)对信徒有严苛的道德要求;(6)圣职人员必须有圣灵的恩赐。
法兰西斯科·德·波吉亚正在赶鬼
《神魂超拔的圣方济各(英语:Saint Francis of Assisi in Ecstasy (Caravaggio))》,卡拉瓦乔创作 (约于1595年)
《神魂超拔的圣方济各》 由胡塞佩·德·里贝拉所作(1639)
《身在远方的方济,乘火战车拜访他的弟兄们》,何塞·本鲁雷(英语:José Benlliure y Gil)创作
被圣灵充满的圣加大利纳,庞培欧·巴托尼创作
《圣安东尼的诱惑(英语:Temptation of Saint Anthony in visual arts)》,圣安东尼在埃及沙漠中所面临到的魔鬼的超自然诱惑
埃及的马卡里乌斯站在基路伯旁,其所作的《布道五十篇》内容对于后使徒时代圣灵的属灵恩赐多有纪录,可以作为支持后使徒灵恩的证据,包括医治释放、异象、赶鬼等。
《依纳爵·罗耀拉的异象》, 彼得·保罗·鲁本斯于1617–1618创作
天主教与东正教认为圣灵的干预可以使某些人体在死后避免腐败,以此作为圣灵的印记。位于西班牙阿格雷达的修道院教堂内,蓝色卧像下方是玛利亚·德·亚格瑞达(英语:Mary of Jesus of Ágreda)(1602-1665)的清白尸体(英语:Incorruptibility)
存放在意大利圣乔瓦尼罗通多的毕奥神父的清白尸体(英语:Incorruptibility)
中世纪由于教会制度化,很多信徒不满意僵化的宗教生活,所以在修院发展了重要的灵修学,有些修士如乞食僧把这种追求贫穷及关怀世人的属灵传统带到社会,当中间歇看到圣灵施行神迹奇事,但这种圣灵工作与二十世纪的灵恩运动不同,前者多是零星而间歇性,在教宗的建制下,且经常被定为异端。二十世纪的是一个运动,不断感染周围的教会。
在神学思想上,以下五种思想对近代灵恩运动影响最深。
(1) 约翰卫斯理的成圣观英国的约翰·卫斯理推动的圣洁运动,这种成圣观与改革宗路德和加尔文的不同。宗教改革者相信人得救后已得到最大的恩福,就是因信称义,天堂的门卷已稳操,剩下的只不过是次要的,成圣生活固然要追求,但承认人是没法完全的。因此很多信徒在成圣生活上欠缺积极的追求,得救后只有等上天堂。约翰·卫斯理提出人在世得救后应追求圣灵充满和全然成圣(entire sanctification)的经历,得救是第一个恩福,还未足够,全然成圣是第二个恩福。约翰·卫斯理强调得救后应追求突破性和全然成圣的属灵经历,他颇为欣赏天主教一些灵修神学家之灵修方法,包括意大利的史高柏提(英语:Lorenzo Scopuli)、西班牙的加士坦尼沙(英语:Benedictine Juan de Castaniza)和鲁柏斯(Gregor Lopez)等,并翻译了这些天主教灵修神学家所著的书籍给予他所训练的传道人。此外,他也很推崇英国圣公会两位在灵修神学很有分量的神学家罗威廉(William Law,1686-1761)及泰勒(Jeremy Taylor)。由此可见,约翰卫斯理之成圣观和所推行之圣洁运动,甚受天主教的灵修神学所影响。因此,有些人认为第一波的五旬节运动,间接是天主教独特的灵修观念结合美国黑人的属灵经验而产生的 。
(2) “更高生命”运动(Higher Life Movement)卫斯理派之一些作家如查尔斯·芬尼和英国19世纪著名的布道家所宣导,这运动和圣洁运动很相似,乃追求更有属灵能力的生活和事奉,这种突破性的属灵经历逐渐被定名为圣灵的浸。
(3) 时代论的“前千禧年”观 主随时和突然降临的信念,叫信徒警醒过圣洁生活、等候主的回来、努力传扬福音及追求更高的属灵经历。
(4)神医运动很多人相信基督的救赎能够带来身体和灵魂的医治,于是提倡追求神迹医治,这包括宣道会的创办人宣信和一些神医传道者,如约翰·亚历山大·杜威(英语:John Alexander Dowie)和胡域艾达(Maria B.Woodworth-Etter)。当灵恩运动兴起时,宣信博士曾派人去视察他们的聚会情况,认为当时的五旬节运动不合圣经原则,故此决定不投入参与该次运动。
(5) 一般对末世灵恩大降的期望 五旬节的恩雨大降只不过是预尝,主再来前还有更大的恩雨降临。彼得在五旬节讲道中引用约珥先知的预言,很多人相信这预言并未在使徒行传时代完全应验,主再来之前应有比五旬节时代(徒二章)更大的灵恩降临。今天的灵恩运动信徒对此有很大的期望。
所谓的灵恩运动,通常都是指五旬节运动是始于1901年,美国以及全世界许多地方都是这一年开始的,而这波灵恩运动也开始普及到亚洲。许多人也因为这波的灵恩运动经历了医病与方言等圣灵的恩赐。此次的灵恩运动对传统的教会有很大的冲击,尤其是重视方言和医病,引起了许多的争论,还有许多的教会因此而分裂。这波早期的灵恩运动也引起了一些副作用:
查理·巴罕(英语:Charles Fox Parham)是五旬节运动之父,曾受贵格会、循理会、圣洁会影响,在循理会担任牧职直到1895年。
查理·巴罕在1900年开始不断追求属灵之旅,因为接触到许多牧者,其中因为拜访南方圣洁运动的领袖欧温(Banjamin Hardin Irwin),领受成圣后还要经过圣灵的经历,“圣灵或火的洗”、或称“第三重祝福”,但因对圣灵的洗看法不同,所以区分了五旬节运动与圣洁运动。
英国自18世纪开始共有四次复兴运动,第四次发生在1904年,由矿工伊凡·罗伯斯带动“顺服圣灵”的运动,自1904年11月起,持续达八个月,其间有超过10万人信主,也兴起许多人投入传道,其中也影响到美国的威廉·西摩。
以60年代为主,但可追溯到第一波,当复兴种籽在英国各处兴起,直至1935年威尔士的司提反哲夫利斯和乔治哲夫利斯(Stephen and George Jeffreys)把各地小团体组职起来,称为以琳四方福音会,与英国及爱尔兰神召会同成为英国两大灵恩团体。第二波的主要领导人纪当奴1948年作英国神召会总会主席,他坚持两个原则,凡受灵浸的必须说方言以及五旬节教会必须与其他教会合作。
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兴起另一类的灵恩团体,完全不强调说方言或神医,只看重肢体相爱、传福音和读《圣经》,就是耶稣运动;他们的信仰与其他宗派没有明显的分别。
第三波这个名字是由前福乐神学院教授彼得·魏格纳(英语:Charles Peter Wagner)提出来的。第三波所着重的核心是情绪化的经历、神秘现象、奇迹能力的超然工作,并着迷于使徒的恩赐:医治、方言、先知性预言、知识性言语以及看异象。1971年开始,魏格纳在福乐神学院任教,时间长达30年(1971-2001)。一直到现在,韦拿继续出版大量的书籍,估计大约70本书,早期台北以琳书房翻译了一部分的韦拿著作。第三波的追随者认为,若是没有奇迹、方言、异象、医治、预言成为福音的重要支持,基督教将衰退无能。韦拿说:‘第三波的主要不同点......是在于受圣灵之洗和说方言的确据。’
1980年代由温约翰、韦约翰与魏格纳所倡导。
福乐神学院的新约教授赖德(George Ladd)天国观的理论,促成一种权能布道法,展现一种自发性、因圣灵的带领及感动,和赐下超自然能力的展现,而这种理论的来源是受到神能力的彰显,是透过医治及赶鬼来胜过撒但的权势。但他还是承认很多时候要搭配医生的医治及治疗方能得到医治。
按牛津出版的《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的统计,灵恩派人数已由本世纪初的0人增到1980年一亿人,估计1987年是二亿七千七百万;而洛桑会议的特别行动组则在1991年宣布,灵恩派信徒已超过福音派人数的总和。
圣经中确实记载许多圣灵的活动,毋庸置疑的,圣灵在基督徒个人生命和教会的工作非常重要,许多教会也渴慕圣灵的工作,但长期以来,圣灵充满的定义、圣灵充满的重要性、追求圣灵充满的方法、圣灵在教会的工作性质和其追求方法等等,人们对此有很多混乱的认识。有一些教会,当看到灵恩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兴旺的现象,就认为这是教会唯一的盼望,于是完全没有保留地接纳、投入,很多灵恩派的信徒很相信他们的领袖是有上帝个别启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