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

✍ dations ◷ 2025-08-28 18:00:38 #中子星
中子星(英语:neutron star),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引力坍缩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恒星在核心的氢、氦、碳等元素于核聚变反应中耗尽,当它们最终转变成铁元素时便无法从核聚变中获得能量。失去热辐射压力支撑的外围物质受重力牵引会急速向核心坠落,有可能导致外壳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向外爆发产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恒星的内部区域被压缩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若是白矮星被压缩成中子星,过程中恒星遭受剧烈的压缩使其组成物质中的电子并入质子转化成中子,直径大约只有十余公里,但上面一立方厘米的物质便可重达十亿吨,且旋转速度极快。由于其磁轴和自转轴并不重合,磁场旋转时所产生的无线电波等各种辐射可能会以一明一灭的方式传到地球,有如人眨眼,此时称作脉冲星。一颗典型的中子星质量介于太阳质量的1.35到2.1倍,半径则在10至20公里之间(质量越大半径收缩得越小),也就是太阳半径的30,000至70,000分之一。因此,中子星的密度在每立方公分8×1013克至2×1015克间,此密度大约是原子核的密度。致密恒星的质量低于1.44倍太阳质量,则可能是白矮星,但质量大于奥本海默-沃尔可夫极限(3.2倍太阳质量)的恒星会继续发生引力坍缩,则无可避免的将产生黑洞。由于中子星保留母恒星大部分的角动量,但半径只是母恒星极微小的量,转动惯量的减少导致转速迅速的增加,产生非常高的自转速率,周期从毫秒脉冲星的700分之一秒到30秒都有。中子星的高密度也使它有强大的表面重力,强度是地球的2×1011到3×1012倍。逃逸速度是将物体由重力场移动至无穷远的距离所需要的速度,是测量重力的一项指标。一颗中子星的逃逸速度大约在10,000至150,000公里/秒之间,也就是可以达到光速的一半。换言之,物体落至中子星表面的速度也将达到150,000公里/秒。更具体的说明,如果一个普通体重(70公斤)的人遇到中子星,他撞击到中子星表面的能量将相当于二亿吨TNT当量的威力(四倍于全球最巨大的核弹大沙皇的威力)。1932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因此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列夫·朗道当时正在丹麦著名物理学家波尔那里访问,参加了波尔召集的新发现的中子的讨论。讨论会上,朗道敏锐地推断如果恒星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也不会一直塌缩下去,因为电子会被压进氦原子核中,质子和电子将会因引力的作用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子。中子和电子一样,也是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费米子,因此这些中子在一起产生的“中子简并压”力,可以抗衡引力使得恒星成为密度比白矮星大得多的稳定的中子星。但朗道的想法并没有发表。1934年,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工作的沃尔特·巴德和弗里茨·兹威基发表文章称,中子简并压力能够支持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预言中子星的存在。为寻找超新星爆炸的解释,他们提议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炸后的产物。超新星是突然出现在天空中的垂死恒星,在出现后的几天或整个星期内,在可见光的亮度上可以超越整个星系。巴德和茨威基正确的解释产生中子星时释放出的重力束缚能,供给超新星的能量:“在超新星形成的过程中大量的质量被湮灭”。如果在中心的大质量恒星在他崩溃之前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3倍,那么在中心可能形成一颗2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被释放出来的束缚能(E = mc2)相当于一个太阳的质量全数转化成能量,这足以作为超新星最后的能量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和乔治·沃尔科夫提出系统的中子星理论,认为在质量与太阳相似的恒星内部可以达到简并中子的流体静力学平衡,但是并没有引起天文学界的重视。1965年,英国射电天文学家安东尼·休伊什和Samuel Okoye在公元1054年的超新星(天关客星)爆炸后的残骸“蟹状星云”发现一个异于平常的高电波亮度温度源。1967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安东尼·休伊什学生乔丝琳·贝尔发现1.337秒有规律的无线电脉冲,人们将这一类新天体称为“脉冲星”,并且确认它们就是30年前朗道预言的中子星,发出的脉冲是中子星快速旋转的结果。1968年有人提出脉冲星是快速旋转的中子星。1969年,在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残骸蟹状星云中,发现了一颗射电脉冲星(中子星),证明了脉冲星、中子星和超新星之间的关系。1971年,里卡尔多·贾科尼等人发现半人马座的X射线源半人马座X-3具有4.8秒的周期,他们解释这是一颗炙热的中子星环绕者另一颗恒星的结果,能量来源是持续不断掉落至中子星表面的气体释放出的引力势能。这是第一颗证认的X射线双星。1974年,安东尼·休伊什因为在脉冲星的发现上所扮演的角色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共同的发现者Samuel Okoye和乔丝琳·贝尔并未一同获奖。当脉冲星被发现之后,快速的脉冲(大约1秒钟,在1960年代的天文学是很不寻常的)被半认真的视为外星高智生命传送来的讯息,随后被半开玩笑的称为小绿人,标示为LGM-1。但在更多的,以不同的自转周期散布在天空各处的脉冲星被发现之后,就迅速的排除了这种可能性。而在发现船帆座脉冲星和超新星残骸的关联性之后,更进一步发现蟹状星云的能量来自一颗脉冲星,不得不令人信服脉冲星中子星的解释。还有另外一种中子星,称作磁星。磁星具有大约1011 特斯拉的磁场,大约是普通中子星的1000倍。这足以在月球轨道的一半距离上擦除地球上的一张信用卡。作为对比,地球的自然磁场是大约6×10-5特斯拉;一小块钕磁铁的磁场大约是1特斯拉;多数用于数据存储的磁介质可以被10-3特斯拉的磁场擦除。磁星有时会产生X射线脉冲。大约每10年,银河系中就会有某一颗磁星爆发出很强的伽马射线。磁星有比较长的自转周期,一般为5到12秒,因为它们的强磁场会使得自转速度减慢。中子星大致分成三层,核心部分因压力更大,由超子组成;中间层则是自由中子,表面因中子进行β衰变成电子、质子、中微子。因具有原子核的某些包括密度在内的性质。因此,在流行的科学文献中,中子星有时被称为巨型原子核。然而在其他方面,中子星和真正的原子核是很不一样的。例如,原子核是靠强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而中子星是靠引力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根据当今主流理论,把它们看作天体会更正确一些。包含五十万地球质量的中子星球形直径为25千米(16英里)中子星碰撞模拟动画中子星碰撞

相关

  • 生物量生物量(Biomass)是指一条食物链可支持的生物总质量,一个动物或植物物种的活个体的总量或重量,称为物种生物量,而群落中所有物种活个体的总量或重量,称为群落生物量。生物量通常以
  • 干燥性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又名修格连氏综合征,或者舍格伦综合征。该病的英文名称为Sjögren's syndrome(发音为/ˈʃoʊɡrənz/,又称为Mikulicz disease及Sicca syndrome,是一种长期的自身免
  • 海地面积以下资讯是以2019估计国家领袖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 以下资讯是以2016年估计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汇率) 以下资讯是以2016年估计人类发展指数 以下资讯是以2018年估计海地
  • 蛋氨酸甲硫氨酸(英语:Methionine,又称蛋氨酸),在所有后生动物中它是一种必需氨基酸。与半胱氨酸一起,甲硫氨酸是两个含硫蛋白原氨基酸之一。对人而言是唯一的含硫必需氨基酸,有L型及D型两
  • 甲类非处方药非处方药(over-the-counter (OTC) drug),又称为成药,指的是未经处方而可以从药店购买得到的药品,与处方药相对。这些药品临床应用时间较长、药效确定、药物不良反应较少,患者不须
  • 寸部,为汉字索引里为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四十一个(三划的则为第十二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寸部归于三划部首。寸部通常是从下、右方均可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
  • 猴总科猴科(学名:Cercopithecidae),即旧世界猴,灵长目的一科,是与猿类最接近的猴,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类灵长目动物。今天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的广大地区,也分布于欧洲极少部分地区。猴
  • 超文本系统超文本(英语:Hypertext)是一种可以显示在电脑显示器或其他电子设备的文本,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接到其他字段或者文档的超链接,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链接所指向的文
  • 三斜三斜晶系的矿物既无对称轴也无对称面,有的属于该晶系的矿物甚至连对称中心也没有。三个结晶轴均斜交α≠β≠γ≠90o;a≠b≠c.主折射率有三个方向并且与结晶轴无关。
  • 梅雨梅雨,又称黄梅天,指春夏之交冷热空气交锋而成之锋面雨,即每年5月至6月之间中国大陆南方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四川盆地东部)和江淮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和韩国南部等地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