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线雕

✍ dations ◷ 2025-10-22 16:36:35 #福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工,中国传统雕刻,福建手工艺

漆线雕是用精细的漆线,以特殊的制作方法缠绕出金碧辉煌的建筑、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衣饰花纹,以民间传统题材为主,如龙凤、麒麟、云水、缠枝莲等。它是用油漆加粉末制成细如发丝的线条,在胚体上堆成各种浮凸的图案,然后贴饰金箔,使之更加富丽堂皇。

制作漆线雕有以下几道工序:

明清时期,宗教雕塑多趋于程式化,世俗雕塑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福建是一个民间信仰特别发达的地区。自古以来,人们为了祈福消灾,筑起香案供奉神灵,神像几乎家家必备。这期间,神像的造像形式和装饰风格的变化为居家供奉需要和方便,发展为小型化和重装饰的工艺特点。漆线雕艺术的出现是闽南特殊的文化背景的必然产物。漆线雕在中国闽南地区流传了数百年,其表现力丰富,工艺甚为精湛。在中国古代宗教雕塑历史中,漆线雕以其独特的装饰手法和优于诸如堆漆、沥粉的工艺经久不衰。它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的优秀品类深受闽台人民、东南亚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所喜爱。

漆线雕是受宋元时期的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等工艺的启发而产生的。宋元时期就有用堆漆和沥粉雕手法来装饰神像。至明代,还有少量应用堆漆的表现手法,明代早期,使用精细的漆线做装饰还不多见。直到明中晚期,漆线雕工艺逐渐形成,并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一阶段的漆线雕主要还是以平面局部造型为主。

由明末至清初,漆线雕的工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制作基本形成规模,并广泛应用于神像衣饰中。漆线雕在原来平面局部造型的基础上扩展为全身的装饰,并采用漆线及堆漆并用的手法,从而达到浅浮雕的效果。

清中期,漆线雕艺术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其表现手法进一步拓宽,工艺几近登峰造极,技法更为纯熟,粗细线条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并开始采用漆线堆叠的立体手法。加之贴金、配彩,使之达到镂金错彩,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清朝末年,随着战争动乱,漆线雕工艺开始走下坡路,无论工艺水平还是漆线质量都不能与明末清初相提并论。民国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战事频发,漆线雕水平更为低落,好的作品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破除迷信”的政治原因,已没有漆线雕神像作品继续制作。例外的是,由于出口的需要,仅在厦门还有政府允许某些厂家在生产。

相关

  • 倒转 A(大写:Ɐ、小写:ɐ、数学符号:∀)是扩展拉丁字母的一种,来自拉丁字母A。 小写的 ɐ 是国际音标中次开央元音的符号。.mw-parser-output .monospaced{font-family:"Menlo","C
  • 硫循环硫循环(英语:Sulfur cycle)是一些过程的集合,其中包括硫在矿物质(包括水体)和生命系统之间移动进出过程。这样的生物地质化学循环对于地质学是重要的,因为它们会影响多种矿物质。生
  • .gp.gp为法国海外属地瓜德罗普国家及地区顶级域(ccTLD)的域名。A .ac .ad .ae .af .ag .ai .al .am .ao .aq .ar .as .at .au .aw .ax .az   B .ba .bb .bd .be .bf .bg .bh
  • CA-125· Golgi lumen · plasma membrane · integral to membrane · O-glycan processing · post-translational protein modification CA-125(癌抗原-125或糖链抗原-125,
  • 何西亚何西阿,天主教译为欧瑟亚 (Hosea) 是《圣经‧旧约全书》里何西阿书一卷的作者,他是公元前8世纪的一位先知,父亲备利(Belee)亦是当时的一位先知。他依照上帝的说话,娶了歌蔑为妻,
  • 东挪威东挪威(书面挪威语:Østlandet、新挪威语:Austlandet),是文化与语意上的挪威东部地域,地理上位于挪威的东南部。依自然地理学观点,北挪威才是挪威最东边的地域。东挪威共有四个郡:西
  • 时间倒流时间倒流亦称时间倒转、时光倒流,概念和科幻故事中常见的时间旅行中回到过去的时代不同,是指该人物或物体或背景(可以是整个地球或其局部)状况变回到某时段的情形。这是以狭义相
  • 黑人剥削电影黑人剥削(英语:Blaxploitation,或blacksploitation)是于197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种电影类型,即剥削电影的分支。这些电影虽然很受欢迎,但由于其定型电影角色表现出不合理动机或犯
  • 浦狄喀提亚浦狄喀提亚(英语:Pudicitia)。古罗马职掌贞洁的女性神祇之一。在古罗马学者的大量相关著述中,她常常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具有伦理与道德等重大意义。亦为古罗马人所尊奉并进行祭
  • 陈垂映陈垂映(1916年1月1日-2001年9月17日),本名陈瑞荣,战后改名陈荣,台湾台中人,日治时期文学家。台中第一中学校、早稻田大学毕业。1935年曾参与台湾文艺联盟东京支部的活动。毕业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