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反射镜

✍ dations ◷ 2025-09-12 18:15:37 #无限反射镜

无限反射镜是一种有两面或多面镜子组成的复合结构,这些镜子通常互相平行或接近平行。这种结构可以在镜子中产生无限多的虚像,以越来越小的姿态延伸至无限“远”。这种结构经常用单向玻璃做前面的镜子,但不用单向玻璃也可以达成效果。在艺术作品中,画面本身出现在画面中,再出现在画面中的画面中,称作德罗斯特效应。无限反射镜有时会用于室内装潢或艺术创作。

一套经典而完整的无限反射镜,一般都含有一组灯泡、LED灯或其他点光源,镶嵌在反射镜的整个边缘,同时一面部分反射的单向玻璃会以极近的距离被固定在反射镜前,彼此以互相平行的姿态对齐。当外部的观察者看向单向玻璃面时,光会在镜中延伸至无限,使镜看起来像是一条极深邃的隧道。如果两面镜子没有精确平行,而是存在微小的夹角,那么这条虚拟的隧道就会向镜的某一边弯曲并无限延伸。

无限反射镜的效果,也可以采取别的结构实现。观察者站在两面互相平行的全反射镜面中间时亦可以观察到此现象,某些试衣间、电梯和镜子迷宫会采取这种装潢。除了经过精心设计的装潢外,在站在两个互相平行且均带有反射效果的平面间时,也能看到弱化版的无限反射,比如饰有玻璃墙的走廊或小厅。部分反射的玻璃可以产生这种现象,而在通过玻璃渗入环境的视觉噪点作用下逐渐削弱。

当两面可以将光线反射若干次——理论上是无限次——的镜面互相平行放置时,镜面立体错觉便会出现。反射光在镜中看起来正向远处射去,因为在两个平面间光线真的走了它看起来在镜面中走的那么远。

举例来说,在一组间距两厘米的无限反射镜的正中间——也就是距两面镜的距离都是一厘米——有一个光线冲向且垂直于里侧镜面的光源。光线从光源射出,最初走过一厘米,抵达里侧镜面。随后第一次反射,光线经过两厘米从里侧镜面抵达外侧镜面,此时光线走过的总路程为三厘米,而它在镜子里成的像看起来也走了三厘米。第二次反射光线抵达里侧镜面时,光线又走过两厘米,总路程为五厘米,所以在镜中看起来光线也走了五厘米。以此类推。每次成功的反射都会增加光线走过的总路程,而两镜间的位置变化一直在两厘米间变换,但在镜像中却看起来越来越远。

视觉艺术家们,尤其是当代的雕刻家,有许多都曾用无限镜创作。草间弥生、Josiah McElheny、Ivan Navarro、Taylor Davis、和Anthony James等艺术家曾用无限镜为他们的作品增添无限空间的视觉效果。

在某些游乐园的轨道飞车类游乐设施,比如迪士尼过山车飞越太空山,会使用无限镜在制作翱翔太空的效果。

当代古典作曲家阿沃·帕特在1978年创作了《镜中镜》,此曲便使用了音乐效果上的无限反射镜。

《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中有一段情节,使用了类无限镜效果。

相关

  • U铀的是一个天然放射性元素,没有任何稳定的同位素,但是有两个同位素拥有非常长的半衰期,分别是铀-235和铀-238,其与衰变产物铀-234分布在地壳中,其数量也不少。存于自然界的铀其相
  • 道格拉斯道格拉斯(Douglas)可以指:
  • 连续性方程在物理学里,连续性方程(英语:continuity equation)乃是描述守恒量传输行为的偏微分方程。由于在各自适当条件下,质量、能量、动量、电荷等等,都是守恒量,很多种传输行为都可以用连
  • 千里眼千里眼,表意指“可以看见千里以外事物的眼睛”。在中文语境中,千里眼也常被用于形容视力好的人。 于现代可以分为几个解释:在民间的神话传说中,替妈祖察听世情的两大驾前护卫神
  • 蟊贼蟊贼,蟊、贼本为两种虫类,后人将之合称,多泛指蝗虫此类吃禾苗的昆虫。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农民多受此类昆虫所害,视之为害虫。与蠹虫相同,被后世用以称呼危害国家或人民的人或事。蟊
  • 千之刃千之刃(1960年9月5日-),是日本男性漫画家。在东京都出生,血型O型。刚出道时使用山本 和都(やまもと かずと)为笔名。曾经当过松本零士与牧美也子两位老师的助手,在还没开始商业连载
  • 读史方舆纪要《读史方舆纪要》,历史地理著作。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撰于顺治、康熙年间,历时二十年。全书共一百三十卷,附《舆地要览》4卷。顺治十六年(1659年),顾祖禹开始著述,
  • 角花蟾科3 现存属,见内文角花蟾科(英语:Ceratophryidae),为生活于南美洲的青蛙,现存仅有 3 属共 12 种。然而,出土自白垩纪马达加斯加地层的恶魔角蛙属化石显示角花蟾科可能曾经遍布整个冈
  • 前进空中管制员前进空中管制员(英语:Forward Air Controller,缩写:FAC)是种专门引导飞机进行密接空中支援(Close Air Support,CAS)的一种兵种,使飞机在执行对地攻击时能打击正确的目标同时也避免误
  • 举事举事,或称起事,指使用武力推翻、脱离或反抗现政权的行为,是中性词;故此也可以作为褒义词“起义”或贬义词“暴动”的委婉表述。使用上,如要强调举事者以使用武力为手段,可加上“武装”或“武力”二字在前,即“武装起事”、“武装起义”或“武装暴动”。“举事”一词,源于战国时代,本指发起事情及做事,多指国事或大事而言。《礼记》、《墨子》、《荀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均有使用此词。而《吴子·图国》内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举事则指作乱。依据不同情况、不同观点,可以用多种词语去表达“举事”、“起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