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字》,为中国一类蒙学书籍的统称。
常以韵语编成,用隔句押韵以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便于背诵,涉及内容比较广泛,如衣食住行、生产工具、家用什器、工商等。版本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本子,并不断有所修改增删,因此现存的《杂字》书,其编纂时代与作者均不易考订。书名多以一句字数多少定名、如《三言杂字》、《四言杂字》、《五言杂字》等。
取名三言的《杂字》在民国时期有广益书局石印本的《三言杂字》、锦章书局本得《续三言杂字》。在台湾有《读书子三言杂字》。
《四言杂字》在近代中国各地也多有同名书。此书名在宋朝就有,为教授儿童的词讼之书。《宋会要辑稿》:“今《四言杂字》皆系教授词讼之书,有犯,合依上条断罪。欲乞行下诸路州军、监司,依条施行。”在北宋时曾翻译为西夏文,如《宋史·外国传一·夏国上》:“元昊自制蕃书……教国人记事用蕃书,而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
台湾版《四言杂字》的多有客家语、民俗,反映清治时台湾客家人的生活,仅管如此,台湾闽南人在私垫也用此书。二十世纪初叶时,李开章在苗栗铜锣一带得到十九世纪台湾客家人张氏版本的手抄本后,去除部分清朝制度与负面事情,如删除光绪八年(1882年)竹南四堡土城居民张庐被劫的描写:“嘉庆己巳,世遭变乱。客人遭劫,祸出非常。人多离散,田屋抛荒。”,写入台湾日治时代的事物,编成台湾流传甚广的斐成堂版,后世也多以此版重印作台湾人的教育。依黄震南作分类,有记账、烹饪、蔬果、肉类、器官、衣饰、农具、家用、建筑、祭祀、禽兽、岁时、水运、刑法、信仰、行业、人品、昆虫、地治、世道人心、处世之道、各地民情、历史人物、劝专心就业、作诗、医药、番人、契约、道德报应、书牍、宗族、死亡、亲属、官职、女子、忠臣孝子、圣贤经典、教育、文房四宝、结语这四十类。
取名六言如《绘图改良六言杂字》、《六言处世杂字》等。
取名七言的如《新刻七言杂字》,起头就说:“杂字当认难成文,只将物件顺口吟。先言谷米养命宝,次道布帛遮体身。”既是韵语,又连属成文,因而流行较广,有石印、木刻等。台湾有《七言杂字》、《七言为人杂字》。
也有不是句的字数命名,例《绘图便用杂字》、《天津地理买卖杂字》、《士农工商买卖杂字》、《山西杂字必读》、《中西家常日用杂字》、《大淸杂宇》、《益幼杂字》、《山东庄农日用杂字》等。蒲松龄也写有《杂字》书,因有感于旧的《庄农杂字》脱漏甚多而著七言的《日用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