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一种用差速器来辨认方向的仪器,传说中指南车乃是由轩辕黄帝或周公发明。史书又记载了三国时魏国马钧制作司南车。车上有一小人,其手指的方向即为南方。
最早在《西京杂记》记载有:“司南车,驾四,中道”。青龙三年(235年)曹魏人马钧创造指南车,而此指南车是采用齿轮的原理制作,并没有使用磁极,与司南、罗盘完全不同。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北伐进兵长安,后秦姚兴使令狐生制造指南车。北魏的郭善明也曾研发过,未成,扶风人马岳又造,垂成,善明鸩杀之。南朝的祖冲之又发明一次,“昇明中,太祖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有也。”当时北方人索驭�也号称能造指南车,但“颇有差僻,乃毁焚之”。《宋史·舆服志》对指南车的机械结构,作了比较具体的记述,此车仅用为帝王出行的仪仗。金朝的燕肃于天圣五年(1027年)造指南车,车上立一木人,伸臂指南,能自动离合,“……至国朝,不闻得其制”,大观元年(1107年)吴德仁改良了燕肃指南车,但之后又失传了。
1924年英国学者穆尔(Moule)发表了研究指南车的论文并根据《宋史》文献记载给出了具体的复原方案,接着又有很多国内外学者研究。1937年王振铎曾发表《指南车记里鼓车之考证及模制》,他改良穆尔的设计,并成功的制作出指南车模型。1971年王振铎根据史书记载,复制马钧的“黄帝指南车”成功。
指南车使用了差动齿轮装置,或者称加法机构, 或者称差速器。其原理是当车辆直线行驶时左右两车轮转动角速度相等。差动机构没有输出。车辆转弯时两侧车轮角速度不相等,这时差动机构输出这个差值。驱动指示机构。
类似的装置应用在现代汽车的差速器和工业上加工齿轮的专用设备插齿机以及滚齿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