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树森(1906年-1989年),字育楠,生于北京,原籍山东省招远县东良村,元曲研究专家。
他的父亲曾在清朝政府做过军机处抄缮“供事”(办事员)的小官,后弃政从商。1928年,隋树森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即今北京师范大学)就读。其在校读书时,就有小说发表于《东方杂志》、《国闻周报》等报刊上;并且翻译了日本文学博士儿岛献吉郎的《中国文学概论》,被上海世界书局编入“文化科学丛书”,并改名为《中国文学》,与方壁的《西洋文学》列为姊妹篇出版。隋先生在这段期间也有相关著作,如出版了《文学通论》、《古诗十九首集释》等。1932年学校毕业后曾在山东省立惠民中学、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济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国文。
1937年抗战军兴,隋树森抵达四川,在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之国立编译馆任职。隋氏通晓日文,因此翻译了同时期许多日本汉学大作,如青木正儿的《中国文学概说》(1938)、《元人杂剧序说》(1941)、盐谷温的《元曲概说》(1947)…。正是为翻译了这些日本学者有关元曲的著作之故,隋先生“逐渐对元曲研究发生了兴趣 ”。而且这些作品促进国人对元曲的研究起了积极作用。在1947年开始从事《全元散曲》编纂的工作。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散文游记,且编为《巴渝小集》出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后,他长期在北京出版总署图书馆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这样的工作环境也对他日后编辑《全元散曲》提供莫大助益。50年代以后,他便广搜博览,从各种元曲版本中选出62种明人臧懋循《元曲选》所未收录者,编成了《元曲选外编》(戏剧),为研究元杂剧者提供了方便。
历时17年,1964年他编辑出版了《全元散曲》(上、下册),此书收罗详备,校勘精审,对于研究元代散曲有重要参考价值。从1980年代以来,此书开启了元散曲研究的一个新时代,其沾溉学林,功莫大焉。
此外,他还校订、编辑有《阳春白雪》、《乐府新声》、《乐府群玉》、《太平乐府》、《全元散曲简编》等元人散曲总集,并著有《元人散曲概论》(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22期,1982年2期)、《北曲小令与词的分野》等多篇学术论文,后辑为《元人散曲论丛》。其他已成书但至1986年尚未出版的有《新校乐府群玉》、《曲论存稿》、《雍熙乐府曲文作者考》、《枣轩曲论汇稿》、《东瀛中国文艺论文译丛》等;与他人合编的书有:《古代散文选》、《古文选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提要》、《语文学习讲座丛书》等。
总括来说,隋树森在曲学方面的贡献可以有:
学术研究的第一部就是要先拥有资料,资料丰富对于研究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元曲因为不受重视,早期有作品别集问世者也少(只有4人),因此在辑佚上也是困难重重。早期学者虽有许多卓越成就,但是直到隋先生编辑、整理《全元散曲》后才是元曲(散曲)研究的一大突破。
隋树森先生在《全元散曲简编》〈导言〉与〈元人散曲概论〉可说一篇元散曲概论,里边就有叙述到对元人散曲理论与创作的状况。他也看到一些散曲活泼的艺术性,而不是被格律束缚的呆板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