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

✍ dations ◷ 2024-09-20 05:39:09 #鹦鹉螺
鹦鹉螺科(学名:Nautilidae)为头足纲鹦鹉螺目的一科,海洋软体动物,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北至日本南方,南至大堡礁,西至安达曼海,东至斐济等地区均有发现。位于鹦鹉螺主要产地的法属新喀里多尼亚,还以鹦鹉螺做为国徽的主要图案。现存种群数量少。因生活环境须有数个大气压的水压,故难人工饲养。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鹦鹉螺外形色彩绚丽,体型华美,观赏性极强。它的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鹦鹉螺外壳切面呈现优美的等角螺线,而等角螺线本身又与黄金分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使鹦鹉螺在亮丽的外表之外又增加了许多大自然的神秘色彩。鹦鹉螺外形与普通头足纲动物类似,有显著的头部和触须。但鹦鹉螺的触须明显偏多,最多可达90根。鹦鹉螺的触须没有吸盘,相互之间并无功能上的区别,而且可以收回。鹦鹉螺的齿舌很大,并有9颗牙齿,两对鳃。在现在存活的头足纲动物中,仅有鹦鹉螺具有贝壳,其他头足纲动物均无贝壳;船蛸这类的章鱼虽然也有壳,但那只有母船蛸在产卵时会产生白色系的外壳以保护卵,而且外壳与肉体可分离,产卵后便不再有外壳,然而鹦鹉螺的肉体与贝壳是不会分离的。鹦鹉螺的贝壳最大可为26.8公分,但成年鹦鹉螺一般都不超过20公分。深脐鹦鹉螺(Nautilus macromphalus)是鹦鹉螺家族中体形最小的属种,一般只有16公分。鹦鹉螺的壳被多个横断的隔板分隔成三十余个独立的壳室,除动物体所在的最后一个大壳室外,都充满气体(多为氮气),当动物体不断成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分泌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隔板。各壳室之间有一个贯穿的细管,用以输送气体进到各壳室之中,通过气体的调节,操纵身体浮沉与移行。鹦鹉螺这种特殊的身体结构也为人类建造潜艇提供了灵感,许多国家的潜艇也以“鹦鹉螺”命名。鹦鹉螺为暖水性动物,生活适宜水温为19-20℃,一般生活在50到300米深的海洋中,通常夜间活跃,多以底栖的小蟹、小虾等甲壳类动物幼体为食,日间则躲在珊瑚礁浅海的岩缝中,以触手握在岩石上歇息,当动物死亡后,身躯软体脱壳而沉没,其空壳则随洋流漂移,研究其漂移路线对洋流的分析有一定意义。鹦鹉螺雌雄异体,卵生,雌鹦鹉螺每年产卵一次,一般将卵产于浅水岩石上,孵化期12个月,新出壳的小鹦鹉螺一般体长约3公分。鹦鹉螺寿命一般为二十年,是头足纲动物中寿命较长的动物。鹦鹉螺:在虚空派画作中代表完美

相关

  • 螺旋CTCT可指:
  • 生命生命泛指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并且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简单来说,也就是具有生命机制的物体。生命个体一定会经历出生、成长、衰老
  • 数学家数学家是指一群对数学有深入了解的的人士,将其知识运用于其工作上(特别是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家专注于数、数据、逻辑、集合、结构 (数学)、空间、变化。专注于解决纯数学(基础
  • 早产儿早产儿,意指因妊娠期未满而在母体内尚未发育成熟却由于某种因素早产的胎儿。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
  • 根际根际(英语:Rhizosphere),也称根际层,是土壤中一个狭窄区域,这一区域主要受到植物根系分泌物以及有关的土壤微生物活动的的直接影响,这一区域之外的土壤通常被称为非根际土壤或散土
  • 马陆马陆(英文:Millipede),又称千足虫、千脚虫、马䗃、马蚿、马
  • 圣地亚哥圣迭戈(英语:San Diego),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太平洋沿岸城市。位于美国本土的极端西南角,紧邻墨西哥,是圣迭戈县的首府,以气候温暖和沙滩众多而著名。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该
  • 费米凝聚费米凝聚(Fermionic condensate):类似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由大量费米子占据同一量子态形成。由于泡利不相容原理,不同的费米子不能占据同一量子态,因此费米子不能像玻色子那样
  • 卫生棉条卫生棉条或称棉条、卫生栓,是一种圆柱状的吸收材料,作为女性月经来潮时的卫生用品,可置入阴道中吸收经血。英语中的名称“tampon”是源自中世纪的法语词汇“tampion”,意为一块
  • 大坌坑文化大坌坑文化是台湾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层,名称来自大坌坑遗址。该文化的分布地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和附近岛屿一带。从各遗址或研究所得的推测年代不一,大致上约于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