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挪威联盟解体

✍ dations ◷ 2025-09-15 11:48:09 #瑞典-挪威联盟解体

1905年6月7日,挪威议会宣告瑞典-挪威联盟解体。经过瑞典和挪威多月的协商,瑞典终于在同年10月26日承认挪威为独立的立宪君主国。奥斯卡二世当日放弃了挪威王位,丹麦的卡尔王子于11月18日登基为挪威国王哈康七世。

丹麦在拿破仑战争战败,被迫在1814年签订《基尔条约》割让挪威予瑞典。挪威不满条约内容,趁机宣告独立,选出总督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为国王,并于5月17日制订宪法。但瑞典不久便入侵挪威,挪威被迫在8月14日莫斯会议同意和瑞典成立共主邦联瑞典挪威联盟。虽然挪威议会选出瑞典国王卡尔十三世为挪威国王卡尔二世,但挪威仍可根据宪法拥有自己的议会、法院和政府。然而,挪威的外交关系由国王委派的瑞典外交部负责。两国人民大致关系良好,国王也会同时考虑两国的利益。

自卡尔三世·约翰始,挪威议会一直与历代国王争权。1884年,挪威通过议会制,国王的政府必须得到议会大比数支持。

此外,反对联合派也争取以“纯正”挪威国旗为正式国旗。自1844年,瑞典和挪威的国旗的左上方都有象征两国联合的联合徽章(俗称“鲱鱼沙拉”)。起初,挪威人民认为这象征两国地位平等,故欢迎这徽章;但后来对联合不满的人越来越多,国内出现取消联合徽章的呼声。左翼党于1898年成功把联合徽章从国旗取下。

瑞挪两国的利益日渐出现分歧。挪威认为瑞典外交部没有充份照顾它的对外利益。以下是导致两国产生冲突的因素:

此外,挪威的议会制日益成熟,国内政治趋向自由;瑞典政治则日渐保守,由国王行使极大权力。

1895年两国废除“两国法律”(Mellomrikslovene)时,自由贸易便遭禁止,大幅减弱维持联合的理由。

“领事风波”是联合解体的一个远因。自1814年挪威被迫与瑞典结成联合起,瑞典外交部便总理两国外交事务。故此,世界各国只有瑞典派驻的大使和领事。挪威自1850年代起就成为海洋大国,在外的挪威人较瑞典人更需要向领事求助;挪威船只经商的大城市却不一定有瑞典领事驻守,瑞典领事也经常不顾挪威人利益。

挪威船员对瑞典外交政策越来越不满,反对联合的左翼党也致力争取挪威对外派驻领事,作为解散联合的步骤。支持联合的右翼党认为保持联合可使挪威得到军事保护,但瑞典于1895年威胁以武力把挪威留在联合时,右翼党的理据便不攻自破。

挪威左翼党首倡不妥协的“拳头政策”,右翼党也强烈争取“实际上”的独立,要求挪威和瑞典起码在联合中有平等的地位。虽然两党都致力以协商解决争议,但舆论却越来越激烈。

瑞典和挪威都增加了军费。挪威修缮了孔斯温格和弗雷德里克斯顿的要塞,也在接邻瑞典的边界上建造新要塞。

1905年初,克里斯蒂安·米切尔森筹组由左右两派人士组成的联合政府,专门争取挪威对外派驻领事的权力。挪威议会通过相关法案。如米切尔森所料,奥斯卡二世国王拒绝接受法案,他因而在5月27日率领政府总辞;然而,国王以“现时无法另组内阁”为由,拒绝他们呈辞,使挪威陷入宪政危机。6月7日,挪威议会通过决议:

挪威认为在这僵局中,两国联合形同解体,并以6月7日为独立日。

瑞典政府起初视这决议为叛乱,但表明愿意以谈判方式终止联合,其中一个条件是挪威公民投票。挪威于8月13日举行公投,八成半的挪威男性参与,结果有368,208票的99.95%大比数支持结束联合,只有184票反对。政府遂确认联合已经解体。虽然挪威女性当时还未有普选权,但妇权运动收集了超过20万名支持独立的妇女的签署。

北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专程赴英国,成功争取了英国支持挪威独立。

8月31日,挪威和瑞典代表于瑞典卡尔斯塔德会谈,商讨解体的条款。虽然许多瑞典右翼议员都倾向以强硬态度应对,但历史学家指出国王一早已决定:宁可失去联合,也不与挪威开战。欧洲大国认为获大部分国民支持的独立运动是合法的,瑞典恐怕镇压挪威独立会招来各国孤立,也不愿看见兄弟邦之间的关系雪上加霜。

9月中,谈判进度不理想,两军都在边境增设布防,相距只有2公里。挪威左翼政客认为虽然人数远少于瑞典军,但必要时还是应该以战争取得独立。

9月23日,谈判结束,两军都自边境撤退。挪威议会和瑞典议会分别在10月9日和13日通过解体条款。10月26日,奥斯卡二世放弃挪威王位。虽然挪威自6月7日起便自视为独立,但瑞典认为它是10月26日才获得独立。

挪威议会在6月7日的决议中,邀请国王奥斯卡二世允许其中一名幼子继承挪威王位,好让贝尔纳多特王朝继续统治挪威。挪威政府以此宣告,他们单方面宣告独立不会影响挪威的君主制,以争取欧洲大国支持──当时除法国外,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是君主国。

跟宣告独立不同,邀请贝尔纳多特王朝继承王位并未得到广泛支持。议会内的5名议员反对君主制,支持共和制的财政部长古纳尔·克努森更因此辞职。虽然大众认为奥斯卡二世不会接受这邀请,但待他10月26日正式拒绝后,争议才平息。

挪威议会早就预料奥斯卡二世不会接受邀请,故此在夏季就联络了丹麦王储弗雷德里克33岁的次子卡尔王子。议会曾考虑其他人选,但最终选择了卡尔,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已经有一个儿子,但最重要的是他是英国爱德华七世女儿莫德的丈夫。议会认为选择跟英国王室有关系的人当国王,可以获得英国的支持。

卡尔王子取得挪威代表的信任,尤其因为他对挪威自由民主运动的认识。虽然挪威宪法规定,议会可在王位出缺时选出新国王,但卡尔知道很多挪威人(包括很多有权势的政治家和军官)都想挪威成立共和国。卡尔并未因议会的意愿而接受王位,相反,他表示只有全民投票通过保留君主制后,议会再选他为王,他才会接受王位。

11月12至13日,挪威举行当年第二次全民投票,结果以259,563票赞成、69,264反对的比数,通过维持君主制。很多支持共和制的选民都投了赞成君主制,因为他们认为这有助新独立的挪威得到欧洲多个君主国支持。

挪威人民明确表达对君主制的支持后,议会11月18日以大比数向卡尔发出接任挪威王位的邀请。卡尔当晚就答应了,并取名哈康,他2岁的儿子阿历山大也改名奥拉夫。哈康和奥拉夫都是传统挪威国王采用的名字,之前两位同名国王为1380年去世的哈康六世和1387年去世的奥拉夫四世。故此,挪威的新国王就是哈康七世,他的儿子成为王储奥拉夫。

新任王室成员于11月25日抵达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称奥斯陆)。哈康七世2日后向挪威宪法宣誓。

挪威在1814年和1905年都争取过独立,分别标志着瑞典-挪威联合的起始和终结,但两者显著不同:

瑞典和挪威能避免爆发战争,外交功不可没。两国都明白,它们的地理位置唇齿相依,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虽然挪威对瑞典存有不满之心,但两国仍保持着兄弟邦的亲密关系。

1905年至今,当年很多有关文件都已被销毁。一些历史学家推测外国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特别是英国希望拆散联合,借此减少德国对大西洋港口的影响力。瑞典和德国的关系很快就结束,但挪威独立后立即就进入了英国的势力范围。

相关

  • 安妮的日记《安妮日记》(荷兰语:Het Achterhuis)由安妮·法兰克所写,此书发行版的内容摘录自安妮在纳粹占领荷兰的时期所写的日记内容,并于战后由她幸存的父亲加以整理出版。其首次发行时的
  • 婴儿油矿物油(或石蜡油)指的是从矿物源、特别是石油分馏物中提取的任何一种无色无臭的高级烷烃。“矿物油”这个名字其实并不准确,在过去曾经被用于描述某些具体的油。“白油”、“液
  • 詹姆士·布朗小詹姆斯·乔瑟夫·布朗(英语:James Joseph Brown, Jr.,1933年5月3日-2006年12月25日),非洲裔美国歌手,有“灵魂乐教父”之称,被认为对20世纪的流行音乐有至深的影响。詹姆斯·布朗
  • 彝语东部方言彝语东部方言,是彝语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东北部和中部、四川省南部、贵州省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使用人数约有120万。操这种方言的人自称“诺苏”.mw-parser-outp
  • 杜费尔古省坐标:9°46′00″N 1°06′00″E / 9.7667°N 1.1000°E / 9.7667; 1.1000杜费尔古省(法语:Préfecture de Doufelgou),是多哥的30个省份之一,位于该国中北部,由卡拉区负责管辖,首府
  • 化学镀化学镀(Chemical Plating),也称为自催化镀(Autocatalytic Plating)或无电极镀(electroless plating),是利用自催化原理在基体表面沉积合金的新型表面处理工艺,和传统需使用外部电源
  • 392 (专辑)《392》是韩国摇滚乐团CNBLUE的第2张日语专辑,在2011年9月1日发行,这也是他们以地下乐团名义出版的最后一张作品。这专辑包含了3张单曲的歌曲以及3首新歌:《Man in Front of th
  • 吉州窑吉州窑,是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的古窑,创于唐代,盛于宋代。共有舒、陈、郭、周、谢五窑,以舒瓮烧制的瓷器最著名,舒瓮的女儿舒娇工艺更好,所烧制的瓷器和哥窑比美。吉州窑瓷以白色和
  • 释普雨释普雨(1910年-1990年),俗姓钱,名家衡,字无边,号云壑老人,男,北京人,中国佛教僧人,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 海港大楼海港大楼是位于台湾基隆市仁爱区的官署办公大楼,兴建于日治时代,原名“基隆港合同厅舍”,是由时任台湾总督府交通局技师的铃置良一所设计,兴建目的是要将当时散置于基隆港各处的11个港务机构及中起来以便利港务运作。该建筑于2003年1月20日由基隆市政府公告为历史建筑,曾与一旁的阳明海运旧厦获选为基隆市历史建筑十景之一、以及台湾历史建筑百景的第80名。基隆港合同厅舍动工于昭和五年(1930年)10月11日,于昭和九年(1934年)7月15日完工,所在地当时是明治町一丁目,其工程经费则来自1930年基隆筑港工事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