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灭绝
✍ dations ◷ 2025-07-18 06:02:15 #大灭绝
生物集群灭绝是指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段中,在一个以上并且较大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生物数量和种类急剧下降的事件。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宏观生物,因为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很难推测和测定。据科学家推测,自地球诞生以来,曾经出现过的生物已灭绝了超过98%。每次灭绝事件所灭绝生物的比率都有较大的差别。生物集群灭绝要满足四个条件:造成生物集群灭绝的可能原因很多,如星体撞击地球、火山活动、气候变冷或变暖、海进或海退(海平面上升或下降)和缺氧等都曾有学者提出,但目前仍未有完全的定论。每次的大灭绝事件都能在相对短时期内造成80%-90%以上的物种灭绝。但是,少数生命力或逃逸能力强的物种能够忍受灾变造成的极端恶劣的环境,或逃离灾区至异地避难而留存下来。同时,灾变引起的环境变化也给新物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大灭绝期间幸存的和新生的物种在灭绝事件后开始复苏和发展,并进而开创生物演化的新篇章,因此每次全球性的灭绝事件后,都伴随着生物的复苏和发展。科学家推测在太古宙与元古宙应该也有大灭绝事件,但那时以菌藻为主,缺乏化石记录。在显生宙,根据化石记录,地球上曾发生过至少20次明显的生物灭绝事件,其中有5次大规模的集群灭绝事件,即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规模绝灭。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因恐龙的灭绝而受到广泛关注,不过二叠纪生物绝灭事件却是规模最大、涉及生物类群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下列是五大生物集群灭绝事件,最早由大卫·骆普(英语:David M. Raup)和杰克·塞科斯基(英语:Jack Sepkoski)1982年发布的论文所认定。第六次大灭绝又被称作全新世灭绝事件,是于现今的全新世所发生广泛及持续的灭绝或生物集群灭绝事件。涉及的灭绝集群包括了植物及动物的科,如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及节肢动物,大部分灭绝都是在雨林内发生。于1500年至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就列出了784个已灭绝物种。不过,有很多实际灭绝的物种都没有纪录,一些科学家估计于20世纪,就已有200万个物种实际灭绝。根据物种面积曲线估计,每年就有达14万个物种灭绝。现今物种灭绝的速度估计是地球演化年代平均灭绝速度的100倍。巨型动物群的灭绝一直持续至21世纪。现代的灭绝事件基本上是人类直接造成的影响。广义来说,全新世灭绝事件亦可包括发生在更新世-全新世之间的第四纪灭绝事件(或称冰河时期灭绝事件)。自一万年前,人类发展及散布开始后造成巨型动物群消失。是次灭绝事件并非源自气候的转变或人类人口过多。不过全新世灭绝事件则延伸至现今的21世纪。上述五大灭绝事件以及第六次大灭绝事件之外,还有以下规模稍小的灭绝事件:生物灭绝事件时常加快地球生命的演化,因为灭绝事件时常使原本生态环境中占优势的生物急剧衰落甚至绝灭,从而为新的生物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新的优势种往往因此取代旧优势物种,而不是由于性状更优。如近年来研究认为,寒武纪大爆发跟埃迪卡拉纪末期灭绝事件有关。例如,哺乳形类与哺乳动物在恐龙占优势的中生代时期即已存在,但是无法与恐龙竞争大型脊椎动物的生态区位。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消灭了非鸟类恐龙,使哺乳动物能够进入大型脊椎动物的生态区位。恐龙亦是大灭绝的受益者,因为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消灭其最主要的竞争者伪鳄类。另一种观点是提升假说(英语:Escalation hypothesis),它预测在有较多物种竞争之生态区位的生物较不易在大灭绝中幸存。这是因为在大灭绝时的剧烈变化,将使原本一些能够让该物种维持一定稳定数量的性状,在竞争物种数量急遽减少时反而变成负担,进而加速其灭亡。再者,许多在大灭绝中幸存的物种并未恢复原先的数量与多样性,甚至有数量长期下降的趋势(有时被称作"越过死亡线的物种(英语:Dead Clades Walking)")。因此, 若以"哪些物种幸存或灭亡"的方式来分析某次大灭绝的话,往往会失于偏颇。然而,达尔文却坚持,物种间的竞争,例如对食物或生存空间的竞争,在演化上相较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来得重要。他在《物种源始》一书中表示:“物种是由缓慢起作用的原因产生和消灭的......有机变化的所有原因中最重要的是几乎不依赖于改变的物理条件,即生物体与生物体的相互关系 - 一种生物体的改善需要改善或消灭他人。”许多学者认为,灭绝事件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大约是每2600万至3000万年之间,或者大约每6200万年就有一些波动变化。对于此种周期性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例如太阳可能存在着一颗未知的伴星(涅墨西斯星),太阳系在垂直银河系盘面方向的震荡运行,或者穿越银河系的旋臂。然而,其他学者认为,海中的灭绝事件并未符合周期性的假设,或者是该生态系逐渐达到了一个特定的临界点,使大灭绝的发生变得不可避免。此外,周期性假说当中许多假设的相关性受到质疑。但支持者则宣称各种纪录中皆有强烈证据显示大灭绝的发生具有周期性,且非生物性的地质化学资料亦有与其一致的周期性。距今百万年前
相关
- 元古宙元古宙(Proterozoic,符号PR),又称元古代、原生代,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时期,开始于同位素年龄2500Ma(百万年前),结束于542.0±1.0Ma。元古宙包括了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元古
- 胆囊癌胆癌是发生在胆部的恶性肿瘤,常见的有胆管癌、胆囊癌和肝外胆管癌三种。胆癌并不常见,通常会发生在六至七十岁人士身上。原发性胆管癌较少见,性别以男性为多。中上腹及右上腹疼
- 生物链食物链是表示物种之间的食物组成关系,在生态学中能代表物质和能量在物种之间转移流动的情况。虽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众多,亦于生态系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根据它们在能
- 肺动脉肺动脉肺部的动脉,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肺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动脉不同,肺动脉中运输的是去氧血而非带氧血液。肺动脉携带去氧血由右心室打出,在肺部交换气体后,打入左心房
- 虹彩病毒科虹彩病毒科是一族有双链DNA基因组的病毒。虹彩病毒科的原文Iridoviridae,来自希腊字中的Iris,有彩虹的意思。因为被虹彩病毒感染的宿主,例如昆虫和鱼类,其身体表面会呈现特别的
- 蒿甲醚蒿甲醚(英语:artemether)是一种用来治疗多药耐药恶性疟原虫疟疾的抗疟药。诺华首次以其与Riamet和Coartem为商品名出售其与本芴醇共同组成的复方药物。化学上,蒿甲醚是青蒿素的
- 丹尼尔·格拉次曼丹尼尔·格拉次曼(英语:Daniel Glazman,1967年-)是一名程序员,以开发Mozilla的Editor组件、Mozilla Composer组件以及基于Composer的独立软件Nvu而闻名,Nvu是由Linspire公司赞助。
- 许慎许慎(约30年-约124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省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被称为“字圣”。他于
- 角膜后沉积物角膜后沉积物(keratic precipitate),在角膜内表面的点状沉积物,可以通过裂隙灯看到。KP的出现有两个必要条件:也就是说,KP的出现前提是有眼内炎症的发生。正常的眼睛或者只有外
- 蚊帐蚊帐,闽南语称蠓罩(báng-tà)是一种避免蚊子叮咬的帐幕,通常挂在床架上将床围住以隔绝蚊子。蚊帐多为网状材质,可通风。人类多饱受蚊子叮咬之苦,蚊帐最早在中国被使用。《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