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生命

✍ dations ◷ 2025-09-08 01:55:16 #生物学

人造生命,又称合成生命,是近期出现的生物技术术语,指利用生物技术干预、改变遗传密码从而产生新的生命个体的研究。

创造人造生命是于合成生物学或探索生命的起源领域工作的科学家的一个目标。这个词语被用来描述最近把人造合成的细菌基因组转移到一个不同(但有密切关系)的受体细胞的实验。然而,人造生命这个词语与“从零开始”,即由单独的组成部分创造一个生命系统有关。这个目标还未达到。

这些研究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人工生命,即通过计算模拟研究生命,与机器人学相关的领域。

人造生命是指“in vitro”(意为生物体外,在实验室中)合成生物化学产物和其组成物质得到的生命,与使用更宽泛的“人工生命”时通常强调“in silico”不同。

W. Wayt Gibbs提出人造生命的三大目标:“第一,通过构建生命了解生命,而不是拆解生命。第二,让基因工程名副其实——使其成为一门通过标准化先前的成果并重新组合,以构造更新、更复杂的系统,而持续进步的学科。第三,拓展‘生命’与‘机械’的界限,直到两个领域重合并产生真正可编程的生物。”

人造生命实验试图探究生命的起源,研究生命的一些性质,或者实现更远大的目标——从非生命物质中合成生命。一个人造生命实验的例子:尝试构造自催化的化学反应以模拟可能的生命起源。参与该实验的研究人员觉得,相对而言,真正地生化合成生命更接近成功而且更廉价,也许比把人类送上月球更容易。

2010年,克莱格·凡特的团队用基因合成技术得到的一套基因组替换了一个自然细胞的基因组,得到的一种新菌株,命名为。在新闻发布会上,克莱格·凡特将其描述为“人造生命”的成果。这一说法因以下理由受到批评:

克莱格·凡特研究所保留了“人造细菌细胞”的说法,但他们同时说明:“……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从零开始创造生命’,更确切的说,我们能用合成的DNA,从已经存在的生命创造新生命。”

相关

  • 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丹麦语:Hans Christian Gram,1853年9月13日-1938年11月14日),丹麦细菌学家。革兰氏染色法的发明人。1853年9月13日,革兰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早年在哥本
  • 耳鸣耳鸣(Tinnitus)是指外在环境没发出声音却听见声音的一种状况,常被形容成一种铃响声、轻敲声、轻嘶声或低吼声,偶见模糊的人声或音乐声;耳鸣所听见的声响可能轻柔,也可能震耳欲聋,音
  • 熔盐反应堆熔盐反应堆(英语:molten salt reactor, MSR)是核裂变反应堆的一种,属于第四代反应堆,其主冷却剂(英语:nuclear reactor coolant)以至燃料本身都是熔盐混合物,它可以在高温下工作(可获
  • 环己烷构象环己烷构象主要研究环己烷及其相关衍生物的构象,是构象分析的重要内容。很早就有人提出环己烷可能不是平面型结构。1890年,德国人赫尔曼·萨克森(Hermann Sachse)提出通过折纸来
  • 后设伦理学元伦理学(英语:meta-ethics)是一个伦理学分支,以伦理学本身作为其研究对象。元伦理学起源于20世纪初,乔治·爱德华·摩尔于1903年发表的《伦理学原理》宣告了元伦理学的诞生。之
  • Dobzhansky, Theodosius费奥多西·格里戈里耶维奇·多布然斯基(乌克兰语:Теодо́сій Григо́рович Добжа́нський,俄语:Феодо́с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Д
  • 约法三章约法三章原指刘邦攻入秦朝都城咸阳后,一度制定简化秦朝苛法的做法,后来演变成为根本性的法律规定,曾成为“宪法”的名称。约法三章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高祖本纪”。公元前
  • 胡 英胡英(1934年6月19日-),化学工程学、中国物理化学家。生于上海,籍贯湖北英山。1953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圆锥曲线圆锥曲线(英语:conic section),又称圆锥截痕、圆锥截面、二次平面曲线,是数学、几何学中通过平切圆锥(严格为一个正圆锥面和一个平面完整相切)得到的曲线,包括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及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是根据2011计划,由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与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等协同单位合作建立的非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