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裂变物质

✍ dations ◷ 2025-09-11 18:51:37 #可裂变物质
在核工程中,可裂变物质指的是有能力维持核裂变的链式反应的一种物质。根据定义,可裂变物质可以通过任意能量的中子来维持链式反应,而主要的中子能量可能是慢中子或者快中子。这样可裂变物质可以用作以下设备的核燃料可以发生裂变的物质与这里提到的可裂变物质不同。可以发生裂变的物质指的是任何原子核可以发生核裂变的物质,而可裂变物质特指那些能够俘获低能量中子发生裂变,从而具有维持链式反应的能力。例如钚-239是可裂变物质,而钚-240只能在快中子的作用下发生裂变,仅仅是可以发生裂变的物质。因此,可裂变物质是可以发生裂变的物质中的一少部分,所有的可裂变物质都可以发生裂变,但并不是所有可以发生裂变的物质都是可裂变物质。铀-238是一种典型的可以发生裂变的物质,但是无法维持中子的链式反应。铀-235裂变产生的中子能量大约是2兆电子伏特(相当于20000千米/秒),仅仅有一小部分有足够的能量使铀-238发生裂变。但是氘氚核聚变反应产生的中子的能量达到14.1兆电子伏特(相当于52000千米/秒),可以很有效的使铀-238和其它不是可裂变物质的超铀元素发生裂变。但是铀-238裂变产生的中子的能量仍然无法使铀-238发生裂变,因此铀-238无法维持链式反应。核武器爆炸的第二阶段中铀-238的快速核裂变可以大幅度提升核武器当量,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尘埃。铀-238的快速核裂变同时也是一些快速核反应堆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在武器控制的条约中,特别是禁止生产核武器用裂变物质条约的提案中,可裂变物质通常用来指主要用于核武器中的可裂变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维持有爆炸性的裂变链式反应。符合这个定义但不符合通常核物理中定义的物质是镎-237。核燃料中的可裂变核素包括以下几种:可裂变物质的核素俘获一个中子后并不一定会发生裂变。发生裂变的概率取决于原子核的种类和中子的能量。对于低能中子和中等能量的中子,中子俘获发生裂变的反应截面为(σF),而俘获后放出γ射线的反应截面为 (σγ),不发生裂变的比例如右表所示。一般来说,大多数具有奇数个中子的超铀元素同位素是可裂变物质。大多数核燃料的原子量都是奇数,原子序数是偶数,这也意味着中子数是奇数。更一般的,具有偶数个质子和偶数个中子的元素,如果它们处于原子序数-原子量曲线附近的话,要比其他同位素更稳定,因此也更不容易发生裂变。这些元素很可能忽视这些中子,让他们继续前进,或者仅仅是吸收这些中子。他们也不容易自发裂变,因此他们拥有很长的α衰变和β衰变的半衰期,比如铀-238和钍-232。另一方面,有奇数个中子和奇数个质子的同位素寿命都比较短,因为他们很容易发生β衰变,产生具有偶数个中子、偶数个质子的同位素,这些同位素更加稳定。根据可裂变物质规则,90≤质子数≤100,质子数×2-中子数=43±2的重元素的同位素是可裂变物质。能够称为核裂变反应堆的核燃料的物质需要: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可裂变物质运输时的安全需求曾经将它们分成如下几类:但是这些类别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替换了。

相关

  • 心包填塞心包填塞(Cardiac tamponade)是指心包(包围心脏的双层膜囊)累积大量液体(英语:Pericardial effusion),并且压迫心脏的情形。其症状可能非常快速,也可能是渐进出现。心包填塞的一般症
  • 嗜极生物嗜极生物(英文:Extremophile),或者称作嗜极端菌,是可以(或者需要)在极端环境(英语:extreme environment)中生长繁殖的生物,通常为单细胞生物。与此相对的,在较为温和的环境中生活的生物,
  • 金属金属是一种具有光泽(对可见光强烈反射)、富有延展性、容易导电、传热等性质的物质。金属的上述特质都跟金属晶体内含有自由电子有关。由于金属的电子倾向脱离,因此具有良好的导
  • 亲缘分支分类法支序分类学(英语:Cladistics)又称亲缘分支分类学,是一种生物分类的哲学,其指只依据演化树分支的顺序,而不参考形态上的相似性来排列物种。此一学派的主要贡献者一般认为是德国昆虫
  • 香烟品牌列表这是一个香烟品牌的列表:
  • 咽鼓管耳咽管或称听管、咽鼓管、欧氏管(英语:Eustachian tube、E-tube或 auditory tube),是连接咽喉和中耳的管道,在解剖学上属于中耳。成人的耳咽管约3.5厘米长。耳咽管可以维持中耳和
  •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且被脊椎保护;是源自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延伸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依靠复杂的联系来处理传递信息。脊髓主要负责躯干和四肢的反射动作,及传送脑与外周之间的
  • 神经毒性神经毒素是以神经系统为靶系统的毒性物质,其主要特征是干扰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相应的中毒体征和症状,严重时可致命。神经性毒剂一般指人工合成的神经毒物,大多数为有机磷化合物,与
  • 世界艾滋病日世界艾滋病日(英语:World AIDS Day)订于每年的12月1日。1987年8月,这个纪念日最早由世界卫生组织的两名官员詹姆士·W·邦恩和托马斯·内特提出,自1988年开始,本日正式被订为世界
  • 病毒培养病毒培养(Viral Culture)是一种通过将病毒与它能感染的细胞混合以对病毒进行检测的实验室检验手段。如果细胞出现变化,即出现“致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则可以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