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墓志,主要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出土的石刻墓志。多以方形石块刻写死者生平经历,再于上方加上同样大小的石块,称为“盖”,刻写死者姓名,一同埋葬于死者墓穴之中。由于墓志藏于地下,石质也较为坚硬,因此碑面较不易毁损,几乎保留下完整的书迹,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重要材料。
一般认为,墓志的出现是由于曹魏、西晋时期为抑止东汉以来厚葬、立碑的“禁碑”政策。因为禁止立碑,便变通改为埋入墓穴中的墓志。北方则可能是由于学习汉人埋葬习俗后而流行。
魏晋南北朝墓志出土地以北朝墓志居多,以洛阳为中心,尤其是作为北魏皇家陵墓之地的邙山。而南方出土数量较少,多以南京为中心。
在清代末年至20世纪30年代这段时期,是南北朝墓志,尤其是北朝墓志的出土的高峰期。而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段时期,可说是其墓志出土的第二高峰期。
赵万里的《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收集1949年前出土或传世,纪年为东汉到隋代的墓志、墓记、椁铭、神坐等墓葬铭刻,共609种;赵超的《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收集了1949年到1986年间中国各地出土的汉魏南北朝墓志;罗新、叶炜编著的《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本书收集《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以后1990年代到2005年新出土的墓志。近来在南京、洛阳、西安、太原亦陆续出土许多魏晋南北朝墓志。
魏晋南北朝墓志的书法风格,大致已逐渐具有楷书书体风格,结构平整秀丽,甚至亦有成熟的楷书风格。但依不同时期、地区和墓主身份,仍有不同特色。西晋墓志多仍为隶书,书刻工整,东晋墓志相较则简率粗劣。南朝墓志则多集中在政治中心建康、京口一带,身份上至王公、下至将官及其家属,墓志书法多为楷体,工整秀丽。北朝墓志初期则有斜画紧结的风格,北齐宽薄带隶笔,北魏楷体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