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调乐器

✍ dations ◷ 2025-08-19 13:15:08 #移调乐器

移调乐器(英语:transposing instrument)是一种乐谱记载的音高与实际发出声音的音高(音乐会音高(英语:Concert pitch))不同的乐器。当移调乐器奏出一个记载为C音的音高时,将会发出一个不同于C音的音高;在描述这类乐器时,就会将此音高定为移调时的音程。举例,在一个降B调单簧管的乐谱中记载为C调,实际演奏时为降B调。

移调(英语:transposition (music))是一种音乐记谱法的惯例,而非这类乐器的特性──然而,这类以此种记谱法记载的乐器,通常还是会称为移调乐器。由于移调乐器为一种记谱惯例,因此这种移调的议题主要发生于使用乐谱(英语:Sheet music)的音乐流派,如古典音乐与爵士乐(即使爵士乐是一种基于即兴(英语:Jazz improvisation)演奏为主的音乐,专业的音乐家仍预期会阅读领谱与大乐团乐谱)。对于部分乐器(如短笛或低音提琴),虽然实际音高为C音,但位于一个不同的纯八度;这种乐器会说成移调至“数个八度”。

古代的乐器,因为结构较为简单,未必能准确地吹弹奏每一个音,因此有些乐器会设计不同型号或大小的版本,以供不同调性的乐曲之用。例如法国号,现代化前是一个被弯曲了的号角,只靠演奏者的口唇颤动吹奏自然泛音列中的音,因此它备有不同大小的尺寸和调性,因应不同需要而使用。

为了迎合演奏需要,作曲家在记谱时,会以C大调的基础去记谱,再于乐谱开头标明需要使用的调性。以一种记谱方式演奏各种尺寸的乐器,就是移调记谱法的由来。

另一方面,19世纪的乐器改良技术有了很大进步,某些乐器在原有的音域上未必能够满足作曲家的需要,一些制造乐器者遂以原有乐器的基础上,设计体积较小或较大的同类型乐器,称为“变种乐器”。这些新发明的变种乐器,所采用的制式沿袭原有的乐器,为方便演奏者可以同一指法出奏不同音高,于是在记谱法上迁就:以原有的记谱法来标示。这亦是另一批移调乐器产生的原因。

移调乐器根据其本身属性,按以下方法记谱

相关

  • “第三期”寒武纪第三期(Cambrian "Stage 3")是寒武纪的第三个阶段,年代大约位于521–514百万年前。
  • 美国电视剧美国剧集(又称美剧),广义上涵盖美国所有电视及网络播放的戏剧节目。美国剧集的起步时期约为1920年代至1940年代。在1930年代,NBC和CBS两大广播公司尝试性地播出节目,并成立了自己
  • 白坚木属见文中白坚木属是开花植物夹竹桃科中的一属,包含物种如下:
  • 蔡卞蔡卞(1048年-1117年),字元度,仙游人,北宋政治人物。熙宁三年(1070年)与兄蔡京同时中进士。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拜尚书左丞。参与对元祐党人的清算。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罢章惇、蔡卞、
  • 胶砾岩胶砾岩(Plastiglomerate)是熔融后的塑胶与天然物质,如沙砾、贝壳、珊瑚碎片、木头等,冷却硬化后产生的岩石状物体。外观与砾岩相似,只是中间的胶结物成分为塑胶。胶砾岩的形成主
  • 李和李和可以指:
  • 罗伊斯-科斯特利茨的奥古斯塔罗伊斯-科斯特利茨的奥古斯塔(德语:Auguste Reuß zu Köstritz,1822年5月26日-1862年3月3日),梅克伦堡-施威林大公夫人(英语:List of consorts of Mecklenburg),1849年至1862年在位。
  • 失窃的信《失窃的信》是美国作家爱德华·爱伦·坡撰写的短篇小说,1844年出版,首版为爱伦·坡带来12元美金的收入。这部小说首次出现于《礼物:给1845年》(1844),并很快被转载在了许多杂志和
  • 马哥波罗 (电影)《马哥波罗》(英语:)是1975年邵氏电影公司发行,张彻导演执导之武打电影。电影描述意大利探险家马哥波罗(李察哈里逊)来到大都,并在晋见元世祖时,巧遇刺客入宫行刺。在众蒙古武士的护
  • 黄忠义球员时期教练时期黄忠义(Huang Chung-Yi,1967年10月12日-),台湾花莲县人,前职棒明星二垒手,现为FOX体育台球评。他的绰号有阿东、东哥、二垒魔术师、台湾安打王等。投打习惯为右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