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职教养(parenting)也称为养育或育儿,是指促进及支持儿童的体适能、情绪、社会及智力的发展,从婴儿期间一直拓展到成人。教养也就是将一个儿童培养成长成成人的过程。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将来,无庸置疑地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支持教养会对子女的未来,造成强烈的影响,尤其负面的经验更会对子女的发展造成影响。尽管茱蒂·哈里斯出版的《教养的迷思》一书认为,父母教养对子女发展没有太大的影响,但一般学界的共识认为,先天与后天的因素,都对心理发展有影响,且在后天因素中,父母教养的影响是不容否认的。研究一般认为,不论其他先天与后天的因素,教养本身对子女将来的成就有20%至50%的影响。不论亲生父母或领养父母,其教养对子女将来的福祉都有影响,虽然不同状况的养子女,会因其先天因素之故,而出现不同的侵略性和心理健康状况,但养父母对养子女展现爱与关怀,会减少养子女的未来和福祉出现负面结果的可能。
不同时代、不同族群、不同社经地位或有各种不同特性的人,其教养方式会有所不同,中文语境中也有许多论及教养影响的说法,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此外,传统的幼学启蒙教材《三字经》中也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说法;而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亦有论及教养的内容;不过所有的家长都有自己的教养方式,根据金贝立·科普科(Kimberly Kopko)的定义,教养方式可以“由两个层面来定义:控制与温暖。控制指的是家长对子女行为的管理程度;而温暖指的是家长对子女行为的接受和回应程度。”
教养过程中,最常见的照顾者是儿童血缘上的父母,不过像年纪最大的哥哥或姐姐、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法定监护人、家中其他的亲戚或是友人也可能担任照顾者。政府及社会在教养过程也有一定程度的参与。许多情形下,孤儿或是被领养的小孩其养育者是会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有些情形下,小孩会在寄养在其他家庭中,或是在育幼院长大。教养技巧会随人、环境、文化及时代而不同,若有良好教养技巧的父母就会称为是“好的父母”。
英国的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威尼科特描述了一种“好的教养方式”,是可以让儿童健康发展(英语:child development)的最低要求。唐纳德·威尼科特提到:“好的妈妈在婴儿出生时几乎适应且满足婴儿所有的要求,随着儿童的成长,她会随着儿童的成长及能力的提升,她适应及满足儿童需求的部分越来越少,让儿童有机会面对及处理自身的挫折。”。有关哪些特质才算是“好的父母”的观点会随着文化而不同。而且研究发现父母的个人史,不论是不同情形下的依附程度以及个人的精神疾病史(特别是在有不良经历后的个人史),会显著的影响其在教养过程中的敏感度,也会影响儿童后来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