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 dations ◷ 2025-09-08 02:16:09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总计164人: - 53 个以色列平民于以色列境内被杀害。 47人在巴勒斯坦境内被杀害。总计2,162人: - 1,087个平民被以色列国防军杀害。 - 75个平民被以色列市民杀害。阿拉伯-以色列战争(1948年–1949年) – 苏伊士运河危机(1956年) – 水权争夺战争(1964年-1967年) – 六日战争(1967年) – 消耗战争(1968年–1970年) – 赎罪日战争(1973年) – 南黎巴嫩冲突(1978年) – 黎巴嫩战争(1982年) – 南黎巴嫩冲突(1982年–2000年) – 巴勒斯坦大起义(1987年–1991年) –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2000年-2008年) – 黎巴嫩战争(2006年) – 加萨战争(2008年–2009年) – 加萨船队冲突“Intifada”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起义”,现在一般指1987年巴勒斯坦群众举行的大起义,反对以色列长期的军事占领。起因于1987年12月9日一辆犹太人的卡车闯入北加沙省的“加伯利亚难民营”,压死4名巴勒斯坦人,之后暴动迅速漫延到加萨、约旦河西岸地区和东耶路撒冷等地。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怒火中烧,走上街头,展开与以色列当局持续数年的对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当时设在突尼斯(流亡政府),脱离巴解的“哈马斯”组织被猜测为幕后指挥者。在那次“起义”中,巴勒斯坦人创造出以落后“冷兵器”向以色列示威的斗争方式,即以青少年在街头投掷石块、自制燃烧瓶与现代武装的军警对抗;采用游行、罢工、抵制美以货物等和平方式,不与占领当局合作。这次起义到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之后才告一段落,但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的统治并未结束。沙龙在2000年9月28日强行参观位于东耶路撒冷圣殿山的伊斯兰教圣地阿克萨清真寺,从而重新引发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旷日持久的暴力冲突,并导致第二次起义(阿克萨群众起义)。

相关

  • 葡萄球菌属葡萄球菌(学名:Staphylococcus)是一群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因常常堆聚成葡萄串状而得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皮肤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大部分是不致病的腐生菌。医务
  • 爬虫类爬行纲(学名:Reptilia)动物通称爬行动物、爬行类、爬虫类,是一类脊椎动物,属于四足总纲的羊膜动物,是包括了龟、蛇、蜥蜴、鳄、鸟类及史前恐龙等物种的通称。本分类过去传统上包含
  • 组织工程学组织工程学(Tissue engineering),是指利用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外培养或构建的方法,再造或者修复器官及组织的技术。这个概念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1987年提出,在此后的二十多
  • 巴比妥酸盐巴比妥类药物(Barbiturate)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剂,属于巴比妥酸的衍生物,其应用范围可以从轻度镇静到完全麻醉,还可以用作抗焦虑药、安眠药、抗痉挛药。长期使用则会
  • 液态氧液氧(常用缩写LOX或LO2表示)是液态的氧气。它在航天、潜艇和气体工业上有重要应用。液氧为浅蓝色液体,并具有强顺磁性。它的主要物理性质如下:通常气压(101.325 kPa)下密度1.141 g
  • 继父继亲是亲属的一种,是指生父与生母离异或父母其中一方逝世后,子女跟随其中一方。再婚配偶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孩子和再婚配偶自身儿女之间的关系。其再婚配偶对于孩子就是继父
  • 狮身人面像狮身人面像(阿拉伯语:أبو الهول‎, 国际音标:.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
  • 仓成正仓成正(1918年8月31日-1996年7月3日),日本政治人物,自民党籍众议员。曾担任第3次中曾根内阁的外务大臣。第一次田中角荣内阁(模板)第一次改造内阁 - 第二次改造内阁(1972年12月22日
  • 澎湖本岛澎湖本岛(旧称大山屿)是位于台湾澎湖县的一个岛屿,也是澎湖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面积67.14平方公里,和白沙岛相邻。在行政区划上,澎湖本岛包括了马公市和湖西乡。澎湖本岛人口约
  •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一个年度奖项,旨在奖项在电影中有杰出表现的男性主演演员。奖项于1929年的第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首度颁发,获奖者是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