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 dations ◷ 2025-10-22 16:00:05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总计164人:
- 53 个以色列平民于以色列境内被杀害。
47人在巴勒斯坦境内被杀害。总计2,162人:
- 1,087个平民被以色列国防军杀害。
- 75个平民被以色列市民杀害。阿拉伯-以色列战争(1948年–1949年) –
苏伊士运河危机(1956年) –
水权争夺战争(1964年-1967年) –
六日战争(1967年) –
消耗战争(1968年–1970年) –
赎罪日战争(1973年) –
南黎巴嫩冲突(1978年) –
黎巴嫩战争(1982年) –
南黎巴嫩冲突(1982年–2000年) –
巴勒斯坦大起义(1987年–1991年) –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2000年-2008年) –
黎巴嫩战争(2006年) –
加萨战争(2008年–2009年) –
加萨船队冲突“Intifada”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起义”,现在一般指1987年巴勒斯坦群众举行的大起义,反对以色列长期的军事占领。起因于1987年12月9日一辆犹太人的卡车闯入北加沙省的“加伯利亚难民营”,压死4名巴勒斯坦人,之后暴动迅速漫延到加萨、约旦河西岸地区和东耶路撒冷等地。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怒火中烧,走上街头,展开与以色列当局持续数年的对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当时设在突尼斯(流亡政府),脱离巴解的“哈马斯”组织被猜测为幕后指挥者。在那次“起义”中,巴勒斯坦人创造出以落后“冷兵器”向以色列示威的斗争方式,即以青少年在街头投掷石块、自制燃烧瓶与现代武装的军警对抗;采用游行、罢工、抵制美以货物等和平方式,不与占领当局合作。这次起义到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之后才告一段落,但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的统治并未结束。沙龙在2000年9月28日强行参观位于东耶路撒冷圣殿山的伊斯兰教圣地阿克萨清真寺,从而重新引发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旷日持久的暴力冲突,并导致第二次起义(阿克萨群众起义)。
相关
- 苯并[ia]芘苯并芘(英语:Benzopyrene),化学式:C20H12,是一种五环多环芳香烃类,是一个高活性的间接致癌物质、诱变剂和致畸的物质,结晶为黄色固体。这种物质是在300到600°C之间的不完全燃烧状态
- 机械机械是由机械结构(机构)组成,机械结构再由机械元件(构件)组成,是机械工程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机械就是能帮助人们节省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有一些机械单纯转换力的大小或(及)方
- 回力棒星云回力棒星云(英文:Boomerang Nebula)(亦称领结星云)是在半人马座的方向上,距离地球5,000光年的一个原行星云。这个星云的温度经测量为1K(−272.15°C; −457.87°F),是自然界中已知
- 间歇泉间歇泉(英语:Geyser),是温泉的一种,因为地下水变成蒸气而间歇地喷出而形成。间歇泉的英语Geyser是语源是来源于冰岛语的Geysir(“喷出”的意思),因为英国人登陆冰岛后第一次看到间歇
- 外显度外显度(Penetrance),又称外显率,是指个体基因组中的某一基因得到表达的概率。如果十个个体,它们都共同携带一种基因,其中九个个体表现出该基因的表现型,那么该基因的外显度就是90%
- 宣统宣统(满语:ᡤᡝᡥᡠᠩᡤᡝᠶᠣᠰᠣ,穆麟德:gehungge yoso,太清:gehungge yoso;蒙古语:.mw-parser-output .font-mong{font-family:"Menk Hawang Tig","Menk Qagan Tig","Menk Garqag
-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位于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市,始建于1958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的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2000年6月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
- 去极化在生物学中,去极化(英文:Depolarization)指的是细胞的膜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的变化。在神经元和其他的细胞中,一个足够大的去极化作用将会导致动作电位。过极化与之相反并抑制
- 台湾口罩外交台湾口罩外交,是指台湾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爆发时所实行的口罩出口管制政策及相关决策。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在中国大陆爆发后,全球各地区先后出现抢购口罩的浪潮,随后中国大陆
- 气球炸弹气球炸弹(英文:Fire balloons/Balloon bombs,日文:風船爆弾),是日本在二战时期使用的一种武器,为气象学家荒川秀俊(日语:荒川秀俊)于1942年设计。荒川秀俊也因此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