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音标历史

✍ dations ◷ 2025-07-18 18:02:39 #国际音标历史
国际音标随着19世纪末国际语音学协会的创建而创立。意在作为国际性的口语的标音系统,最初用于教学目的。国际语音学协会于1886年在巴黎由保罗·帕西为首的一群英国和法国语言教师创建。最早出版的字母出现在Passy(1888年)。该协会以Henry Sweet的Romic alphabet(1880年或1881–1971年)为基础,而这套字母建立于Isaac Pitman的英语标音字母(英语:English Phonotypic Alphabet)和Alexander John Ellis的《Palæotype》。国际音标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修订,尽管1932年版被用了半个多世纪并仅有少数修订,直到1989国际音标基尔公约(英语:IPA Kiel Convention)签署,之后又作出小修改。用于言语异常的国际音标扩展于1991年创立,并于1997年修订。国际语音学协会于1886年在巴黎以Dhi Fonètik Tîcerz' Asóciécon(The Phonetic Teachers' Association,语音学教师协会)的名义成立,是对L'Association Phonétique des Professeurs d'Anglais(英语教师语音学协会)的发展,以创立最初用于英语、法语和德语的国际音标。这些符号的大多数都取自Sweet修订的Romic alphabet。最初的符号在不同语言之间有不同的音值。例如,⟨c⟩都表示英语和法语ch的音。然而,随着时间的过去一个符号被明确限定表示一个音。1887年,这份适用于英语、法语和德语的第一份标准字母的草案发布,内容如下:注意:国际音标的这个早期版本是以列表的方式(附有来自欧洲语言的示例)而不是现在使用的图表展示的。国际音标最早的变音符号如下所示:1888年9月,国际语音学协会为规范所有未来音标发展制定出六条策略声明。分别是:除六条指引外,协会鼓励音位转写和让贡献者以他们自己语言的说话方式标示。一些新字母通过在排印时倒转字模创造出来:⟨.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ʎ ɥ ə ɔ⟩。(更多是后来加入的。)这是无需制造专用铅字(对于小型印刷厂来说是昂贵的建议)创造字母的便捷方式。1890年代,音标被扩充以容纳不能简单的以拉丁字母表示的阿拉伯语和其他非欧洲语言的发音。这些扩充在1900年一起发布,随着小修订,如⟨ɲ⟩和⟨ŋ⟩对应⟨ɴ⟩,以及⟨ʃ⟩对应⟨c⟩,后者被重新分配。最初这些符号按照其发音编成图表。元音和辅音编在一个表里面,反映出声音怎样从塞音(上面)到开元音(下面)的变换的。ʊ                  ʏ   ɪ     o   ∀   ö   ë   ø   e                 ə       ɔ ʌ   ɔ̈ ä   œ ɛ                 ɐ      æ           ɑ        a从1908年起:松紧元音以尖音符和重音符区分,如英语⟨fíːt fìt⟩:feet, fit。卷舌音写成⟨ṭ ḍ ṣ ṇ⟩等,如在印度学中;这也表示R化的元音,如英语⟨ɑ̣⟩:ar。阿拉伯语重读辅音为⟨s̤ t̤⟩等。更圆唇或展唇、升音、降音、前移音或后移音标为⟨a˒ a˓ e˔ e˕ a ̘ a ̙⟩等;变音符号有一段时间没有移到字母下面,而且后两个符号被用于舌根前移和后移(英语:advanced and retracted tongue root)。⟨ɑ̃ ɛː r̬ r̥ kʼ ŭ n̩⟩等有了现在的音值,尽管挤喉塞擦音被写成⟨tʼs⟩,以及清元音写作⟨u̦ i̦⟩等。今天,上标字母指示部分音质,如⟨ʃˢ⟩;颚化的写作⟨sⁱ⟩,像⟨ʲ⟩这样的用法还没有普及。这被延伸为⟨pᵇ tᵈ kᶢ⟩等等。对于不送气音,平常的⟨p t k⟩会被理解为送气音。声调的标示在这一阶段仍然是临时的,而且倾向于从一种语言变换到另一种语言。瑞典语的“语调”被写成音节前的⟨ˊ⟩和⟨ˇ⟩,例如1932年的修订中,而且汉语声调被标成音节前的斜线,相当于不带竖线的现代的声调符号(英语:tone letter),虽然现在声调符号写在音节后面。第二轮的扩充,伴随着少数符号的音值的重新分配,发生在1932年。这是一次大的修订,使用了半个多世纪,并伴随小的修改。一些修改已经在1932年前被采纳。例如1925年的哥本哈根语音学会议后⟨ʋ, ꜰ⟩被替换成⟨β, ɸ⟩,那次会议聚集了许多知名的语音学家,包括国际语音学协会的丹尼尔·琼斯。符号⟨ᴚ⟩在1932年修订之前还被替换成⟨χ⟩。其他的发音没有出现在表里。其中一部分用变音符号标出来。这些分别是1938年的修订加入了以下内容:1947年的修订加入了以下内容:1951年的图表与1932年版相当。只有少数的修改。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还包括替换:添加:,此外,附加符号⟨◌̘⟩和⟨◌̙⟩从1900年代初就被用来表示前移或后移的元音,但没列入国际音标图。被替换成1976或1979年图表的格式被修改,并且国际音标本身也做了一定的修改。术语也做了调整:“呼气音”改为“清音”,“无摩擦连续音”改为“近音”,“滚音”改为“颤音”,“拍音”改为“弹音或闪音”。设计:添加:移除:同样,专门的R化元音没有被标出来,除了特定情况下的⟨ɚ⟩;这可能是个疏忽,直到1989年才被列入。1989年基尔公约的主要目的是清理国际音标。一些发音在很长时间内被标成多个音标符号,违背了制定的原则,因为协议没有达成具体用哪一个。国际音标的范围得到扩充,加入了新的字母和变音符号,而且声调的标示法被完全修正。设计添加(符号)(附加符号)(韵律)这些符号当中的一部分已经用了很长时间,但直到现在还没被官方列入国际音标中。移除1993年的修订引入下列改动:1996错误的字母⟨ʚ⟩(封闭的epsilon)被修正为⟨ɞ⟩(封闭的倒转的epsilon)。图表中的少数说明作了修改:⟨a˞⟩被添加用于表示R音化,⟨i̠ ɹ̩⟩替换成⟨e̠ n̩⟩。2005只做了一个改动:添加带向右勾的v符号⟨ⱱ⟩来表示唇齿闪音。

相关

  • 肝癌肝癌(Liver cancer)是指发生于肝脏或从肝脏开始的恶性肿瘤。癌症也可能从其他部位转移到肝脏,称为肝转移瘤(英语:liver metastasis),其比例比肝脏原生性的肿瘤要高。肝癌的症状包括
  • 医生 (消歧义)医生指掌握医药知识、以治病为业的人。医生还可以指:
  • 总状花序总状花序(raceme)是一种不分支的花序类型,具带柄花朵,该短柄称之为花梗,沿花序轴排列。总状花序中,早开的花位于底部,新开的花位于顶部。
  • 石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一十二个(五划的则为第十八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石部归于五划部首。石部通常从上、下、右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
  • 法兰西堡法兰西堡(法语:Fort-de-France),是法国海外地区马提尼克的首府,是当地重要的行政、军事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小安的列斯群岛重要的商业城市和港口,2009年人口为88,440人。根据法国国
  • 弗里斯兰语弗里斯兰语(Frysk、Frasch、Fresk或Friisk),又译弗里西语、弗里西亚语、弗里斯语,是荷兰及德国内靠近北海南部处一族人所使用的语言,使用人数大约在40万左右。弗里斯兰语属于日耳
  • 催乳素受体催乳素受体(英语:prolactin receptor)由染色体5p13-14区段的基因编码,作为一种跨膜受体(英语:Cell surface receptor)与催乳素相互作用。它包括一个胞外区以结合催乳素,一个跨膜区,以
  • 乌德勒支乌得勒支(荷兰语:Utrecht)是荷兰第四大城市和市镇,为荷兰乌得勒支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该省的省会。其为兰斯台德地区最东边的城市,也是荷兰第四大城市,2009年人口超越300,030
  • 狗粮犬粮,或称狗粮,是人类用来喂养狗的食物。因人类生活型态改变,饲养狗转趋为家中宠物,人类进而发明能长期保存、方便喂食饲料产品,发明至今已有约六十年历史。仅在美国,2007年狗的饲
  • 狼母狼母乐队(Wolfmother)是一队澳大利亚有名的3人音乐组合。狼母乐队(Wolfmother)是一队来自澳洲悉尼的乐队,成立于2003年,风格为迷幻摇滚,而且经常被人们拿齐柏林飞船(Led Zeppelin)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