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庵派 与闾山派是台湾民间信仰的重要流派之一,盛行于澎湖、高雄、屏东、台南、彰化沿海等地区,其祖师不同地区流派有其不同说法,但皆同名为普庵,主佛道双修并着重禅学及神通力而衍生的传统民间法教信仰,重视于道法上的神咒、符箓、结印等科仪。
普庵派,是区域色彩较浓的民间信仰,法术、符令等传承仅门内弟子所知 民间少有流传 ;着重祭典仪式与法术。普庵派以佛教禅宗普庵印肃信仰为基底,着重其禅学及神通力的方面,仪式授道于藏传佛教之影响,并吸收了道教正一道、印度信仰或密宗中的瑜伽派、伽俐派、儒家经典等理论与思想。
教派具强包容性,广纳各宗教派别神佛,主要以各种法事、符箓、结印,为人消灾除厄。由于普庵教主的神通性,具有无限化身,故其造像有多种:有比丘像、法师像、道士像、将军像、帝王像等。不同地区与各流派对于祖师源由说法不一。
简史:多称为普唵派、普唵教门、普唵法门,盛行于澎湖、高雄、屏东。据说摩呢祖师生于汉代,江姓摩呢为其名。江摩呢幼失怙恃,流浪至莆田县城被一姓聪名宋理的殷商收留,摩呢因工作勤恳而受东主信任赋予管账之重责。有一日出外收账为匪人侦悉,埋伏途中将其打成重伤并劫走银两。摩呢手脚尽断,奄奄一息之际为太上老君所救,因老君与其有师徒之缘。老君喂其仙丹后,虽救其性命,四肢之伤残已难复原。其后江摩呢在昆仑山与老君学法三年;三年后老君以缘分已尽遣其下山,临行前赠予“三坛龙书”一册,以及法宝三件:五雷一块、柴胡一枝,青蛇索一条,并嘱曰:“此龙书内中有妙,五雷一响,神兵各到,柴胡一散,天清地灵,蛇索一响,诸邪心惊”。摩呢下山后被吕山收留,为答其隆情高义,乃将道祖所授之法及三宝一一传与吕山。其后吕山之仆姓风名普唵者透过其妻李秀娥习得吕山法,后来各自成一教门,传法授生徒,流传至今,称为吕山大教主及普唵大教主,因此澎湖地区吕山派及普唵派等同传说之摩呢派。
1.头鍪,又称兜鍪、头眉、头牌,小法行法之时,额头上绑缚之物,造型为武将头盔样式,澎湖小法所使用材质多为皮革制成。
2.头巾,分别有青、红、白、黑、黄五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营,另有领令者与中营同为黄色。
3.水裙,通常由两块相连之长方形白布系于法师腰上,澎湖普唵派法师行法时则大多反折成三角形。
4.令旗,又称手令"',小法行法时手执令旗用以请神召营等,为三角型 分别有青、红、白、黑、黄五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营,另有领令者为四角形与中营同为黄色。
5.净鞭,又称松鞭、法索,小法行法时以净鞭发出声响,用以请神、驱邪、押煞等。
1.鼓,有大鼓及手鼓两种,大股有鼓架,系在庙中作法时使用;手鼓系有一木柄的小鼓,绕境巡行时使用。
2.金,即指响锣。
3.奉旨,系由2块长方木互击发声的响板。
特殊科仪
1.吹,即指唢呐。
2.鏪,即指钹。:
林石头 洪合义 吕进成 蓝朝聘 陈明吉 吕国千
简史:普庵黑头法流派主盛行于台南高雄地区,多称为普庵派、普庵法教"',为澎湖籍高松法师自澎湖传自至府城,以澎湖普庵派三坛法结合府城道士灵宝派及闾山红头小法后自成一门,但尊奉教主则为普庵印肃禅师,流派法坛以祀奉七祖仙师为主。
1.头眉,又称额眉、法眉、法师眉,和字法脉有其特有版型
2.头巾其头巾颜色并非各自分立,而是五色和一的五色巾。
3.八卦衣法师行法时大多著八卦衣(文装),调营等科仪著水裙(武装)亦有着正一派高功道士之绛衣(面圣朝服)。
普庵黑头法派的乐器是由鼓(法鼓)、锣(明锣)、巴铃组成
鼓,特指八角鼓,由一长木柄串起内凹八角形的皮鼓,是府城地区最先发展出之鼓种,被府城和意堂派所采用。
锣,铜锣也,府城和意堂派多称之明锣。
巴铃,又称串铃、虎撑,为铜制的中空圆环,内有铜珠数粒,借由摇摆而发出“沙沙”声响。
府城下太子和意堂、台南和玄堂、鼎金北极殿、旗津玄圣堂、台南和胜堂
高松 连吉成 王炎山
简史:普庵红头法流派主盛行于彰化沿海地区,与黑头派同称为普庵派、普庵法教"'以三坛法自创一门流传至今,最初流传来由已不可考,尊奉普庵印肃禅师为教主,以和美镇为大本营。
1.古龙头金鞭圣者又称净鞭相传普庵教主特赐古龙赠与普庵派弟子为金鞭
2.长方形黑色令旗
3.头眉,又称额眉、法眉、法师眉有时以不配戴或以头巾代之。
4.头巾与头眉一同配戴则为倒三角型红色头巾,无配戴头眉者则以红巾绑头。
普庵红头法派的乐器是由鼓(宋江鼓)、锣、钹组成
鼓 即指宋江鼓 目前以民间法教仅普庵红头法派使用,来由不详。
锣 为小平锣。
钹 为小钹。
和美平安宫、和美天福宫、和美普道院、和美联兴宫、和美太子宫、和美近天宫、和美集圣宫、和美嘉佑宫、和美保安宫、和美武皇宫、线西圣德宫、线西汉威殿
刘阿弟 林炫龙 王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