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三番(しきさんば)是与能、狂言共同构成能乐的特殊日本传统艺能之一。
除了作为能乐演目外,也被歌舞伎舞踊、日本舞踊等其他艺能采撷,亦作为各地的乡土艺能・神事等被保存在全日本各地,是传播非常广泛的一项艺能。作为能乐演目时一般称为“翁”。
式三番保留了在能乐(猿乐)建立以前的翁猿乐(戴上老人面具,作为神祗跳舞、诵读祝福之词的艺能)样式。根据8世观世铁之丞,原本就是祈祷五谷丰收的农村行事,翁是集落年长者的象徴、千岁是青年的象徴、三番叟则是农民的象徴。
父尉(ちちのじょう)・翁(おきな)・三番猿乐(三番叟(さんばそう)、大藏流称三番三)及风流所构成,因为连续上演父尉・翁・三番猿乐而得到式三番之名称。室町时代以后父尉省略,翁由能乐师出演、三番叟由狂言师担任。三个部分皆没有情节内容,而是由老体神现身祝祷天下泰平・国土安稳・五谷豊穰的神事内容。在演出五番立(ごばんだて)时,会先于胁能演出,作为整个表演的祝言(しゅうげん)。
式三番需要的演员为:翁役的大夫(仕手方)、千岁役(上挂为仕手方、下挂为狂言方)、三番叟役(狂言方)、面箱持役(只在上挂出现。狂言方。三番叟之段作为问答的对方)、笛方、小鼓方3名、大鼓方总计8或9名之外,还有地谣、后见等。
能乐中的式三番是极为神圣、重要的曲目。根据流仪有所不同,但不论是无经验者、有经验者或是女性,在出演上还是有一定限制(女性、年龄限制等)。此外上演的表演者须在一定期间内进行称为别火(べっか)的斋戒(特别是不可以与女性使用同样的火),在演出当日于镜间设置祭坛,登上舞台前各演员进行杯事与切火清洁自身等,至今仍有许多特殊的习惯(根据流仪不同也有在开演前于舞台进行切火者)。
1964年(昭和39年)发现的金春禅竹所著能乐理论书“明宿集”中,能看到论述“翁”的部分。禅竹写下翁是捕捉了“掌管猿能中能的世界的存在”。扮成老人的姿态,也是人类眼中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才看得到的存在。亦即若是有意识地去寻找时便看不见的存在。在同书中也记载翁其实是“宿神”,也是如同连结人世与彼世的精灵一般的存在。
现在最普遍上演的式三番由以下形态组成。
装束上的规定,翁一开始是直面、翁乌帽子、襟为白2枚、著付为白练、指贯(下有込大口)、翁狩衣、腰带、翁扇。后为白式尉面(白纽)。千岁为侍乌帽子、襟为赤、著付为段厚板、千岁直垂上下(下有込大口)、小刀、神扇。三番叟一开始是直面、侍乌帽子、著付为厚板、三番叟直垂上下(下有込大口)、三番叟扇。后为剑先乌帽子、黑式尉面、铃。面箱持的装束与千岁相同、此外有面箱。囃子方、地谣方、后见方为侍乌帽子、熨斗目、素袍上下、扇子(但囃子方之后见役为熨斗目,有时只有裃)。
有时会在“翁”之后连续演出“高砂”、“养老”、“鹤龟”、“竹生岛”“老松”等能(胁能),并由相同演员出演,这种形式称为“翁付”(翁付き)。“翁付”皆演出具有祝福含义的演目,采用这种形式的演能也被认为是格式最高的演能。之后有时也会连续演出有祝福含义的“胁狂言”,而囃子方需要在舞台上持续演出约3小时,在体力上的要求相当高。太鼓方在“翁”没有出场机会,胁能中也大多只有后场需要演奏,常常需要长时间坐着。
除了吸收、统合了大和猿乐,在江户时代武家社会中担任式乐手的猿乐演员以外,在日本各地也有不少继承了式三番的民间艺能。这种类型的式三番,现在仍然作为乡土艺能演出。例如被指定为东京都无形民俗文化财的桧原村小泽乡的小泽式三番、笹野乡的笹野式三番、岩手县平泉町白山神社传承的古实式三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