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乌龙茶

✍ dations ◷ 2025-02-24 01:15:57 #台湾茶,乌龙茶,青茶

台湾乌龙茶(台罗: Oo-liông-tê),又称半球型包种茶,产于台湾的乌龙茶,属于青茶的一种。以南投鹿谷地区所产的冻顶乌龙茶起源最早。与中国大陆的分类方法不同,在台湾,乌龙茶专指用“乌龙茶种、并以乌龙茶方式加工”的茶种。

台湾乌龙茶以轻度发酵、团揉方式制成,外型呈现卷曲的球状。茶汤呈金黄色,味道醇厚,有强烈果实香。

台湾乌龙茶种,来自福建安溪,在南投鹿谷地区培育而成。制作乌龙茶必须使用青心乌龙、大冇乌龙、大叶乌龙等品种,始被认同为正统乌龙茶。台湾也有使用金萱、翠玉、四季春或其他品种,来制作乌龙茶,这些皆被视为新近研发的茶类,有别于正统的乌龙茶。

台湾乌龙茶大致指轻或中度发酵、轻焙火、揉捻成半球状的品种。台湾乌龙茶与中国大陆青茶迥异之处,尚有一重点是中国大陆青茶在凋萎后还以摇青、作青程序补充初步发酵,台湾则通常在萎凋后即进行炒青,炒青是一道兼具促进发酵与停止发酵的细致手工,成败全凭炒茶师父的经验与天时地利人和。

台湾种植的茶种,都属于乌龙茶种,可以制成乌龙茶。在清朝时,台湾制作及外销的乌龙茶,都属于重发酵。在日治时期,日本人请来福建制茶师傅,在台湾改良了制程及口味,现今台湾乌龙茶都属于轻发酵或半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进行炒青,以停止发酵过程。之后又经过揉、摇等手法,使茶叶呈现卷曲状。

在台湾,种植于海拔1000米以上山区的乌龙茶,称为高山乌龙茶。从1980年代台湾茶叶内销市场日益活跃以来,台湾乌龙茶的种植海拔越来越高,这些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茶,在制作上与传统乌龙茶制作,又有不同;一般倾向轻发酵轻焙火,强调保留较多茶叶的原始茶香,并留住更丰富的物质、口感,具有茶叶本身轻花香的特质。由于高山茶价格好,所以台湾乌龙茶的制作日渐倾向高山茶的轻发酵轻焙火,舍弃传统中发酵中焙火、重“果香”的特色。

根据估计,茶的全球产量超过二百五十万吨,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全发酵的红茶,百分之八是不发酵的绿茶,百分之二为“半发酵”的乌龙茶。

产地于台湾台东县鹿野乡,2008年后出现。

相关

  • Pandora潘多拉珠宝是丹麦一间著名的金匠公司,由沛·恩俄博森(Per Enevoldsen)和其夫人温妮·利泽博(英语:Winnie Liljeborg)在1982年建立。2009年公司销售额34.61亿丹麦克朗。Pandora在哥
  • 糯稻 §糯米食品Oryza glutinosa Matsum.糯稻(学名:拉丁语:Oryza sativa 拉丁语:glutinosa 英语:Glutinous rice),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稻的粘性变种,在籼稻和粳稻品种中都有糯稻变种,糯稻脱壳的米
  • 郭再祐郭再祐(1552年-1617年)字季授,朝鲜王朝时期军事人物,在万历朝鲜战争时期曾组织民间义兵抗击日本侵略军。郭再祐出生于庆尚南道宜宁郡的世干村,是当地地主郭越的第三子。3岁的时候
  • 固定化酶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是一种酶工程的常见技术。在这种技术中,酶被吸附到一种惰性的低水溶性的物质上(如海藻酸钙)。这种技术可以使得酶对于pH或者温度的抗逆性增加。这种
  • 江松江松(1963年1月-),生于四川达县,籍贯四川平昌,应用数学家,从事可压缩流体力学数学理论、计算方法及应用研究。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1984年取得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取
  • 男权运动男权运动,全称男性权利运动(Men's rights movement),是男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它是1970年早期男性解放运动的分支。男性权利运动者关注他们所认为的男性劣势、歧视及压抑等问题
  • 吕不韦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中国战国时代政治人物,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初为大商人,后来成为秦相,在秦为相十三年。广招门客以“兼儒墨,合名法”为思想中心,合力编撰《吕氏春秋》,有系
  • 格里·诺伊格鲍尔格哈特“格里”·诺伊格鲍尔(英语:Gerhart "Gerry" Neugebauer,1932年9月3日-2014年9月26日),美国天文学家,在红外天文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诺伊格鲍尔出生于德国哥廷根,他是
  • 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米哈伊洛夫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米哈伊洛夫(俄语: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иха́йлов,1894年12月7日(19日)-1937年9月26日)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成员、全
  •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第一分局坐标:25°02′43″N 121°31′03″E / 25.04517°N 121.51741°E / 25.04517; 121.51741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第一分局(简称中正一分局)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所属的分局之一,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