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性恋文学

✍ dations ◷ 2025-08-13 18:59:42 #LGBT文化,LGBT历史,女同性恋文学

女同性恋文学(Lesbian literature)为有关女性同性情欲书写,以及女性同志身份认同的文学作品,其类型涵盖诗歌、散文、戏剧,以及各种文类的小说。

历史上有名的女性同性情爱文学作品为古希腊女性诗人萨福的诗歌。萨福写过不少抒发对女性爱情的抒情诗,以及她们出嫁时的婚歌,其诗歌大部分已散轶,仅有少数几首流传下来。萨福在其作品〈Ode to Aphrodite(英语:Ode to Aphrodite)〉中,还向希腊神话中代表爱情、美丽与性欲的女神阿芙萝黛蒂求感情姻缘:64。

至于展现女性亲密情谊的中国文学古典作品,有女冠(女性道士)鱼玄机的〈赠邻女〉诗,为向同食共寝的邻女采�表达情意之作。清朝词人吴藻喜好女扮男装,以词作表达携行青楼才女青林的艳情。有人认为南梁女诗人刘令娴写给谢娘的《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说的是两女子之间的情愫,“栀子”音谐“知子”,意为结子同心,在南朝民歌中多指恋人。

李渔的剧作〈怜香伴〉,叙曹语花、崔笺云两位女旦角“因不想分开而共嫁一夫”的情节,剧中书写女子间的亲密情谊。蒲松龄在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封三娘〉一文突显范十一娘与封三娘的思恋情怀。

另外清朝时期,广东自梳女结拜金兰(契相知)的习俗流传出多首相处、相思、相怨的歌谣。在女书流行的地区如道县,形成结拜为姊妹的行客。行客中有些感情最深的发展成为恋爱关系,其作品称为“行客歌”。

二十世纪第一本英语女同性恋小说,是瑞克里芙·霍尔的《寂寞之井》 (1928) 。到1950-70年代美国有流传关于女性同性爱情题材的廉价小说(Lesbian pulp fiction(英语:Lesbian pulp fiction)),为一种以便宜价钱发表刊登廉价杂志(Pulp magazine(英语:Pulp magazine),或称“纸浆杂志”)上的煽情性质小说,安·班农是这方面有名的作者。

70年代以后,受到第二波女性主义的影响,脱离了先前廉价小说的“悲剧煽情”模式,而转为较具有“政治性格”,以及能为“普罗大众接受”的小说型态。到了80-90年代,则呈现出多样化的题材,囊括奇幻、悬疑、科幻、浪漫、视觉文学(graphic novels)和青少年小说等文类。

当代台湾的“女同志文学”则主要发展于1990年代的同志运动,以及女同志(lesbian)主体认同的建构以后。不过,在此之前也有一些涉及女性间亲密情谊的作品。著名的台湾女同文学作家,有邱妙津、陈雪、张亦绚等等。

相关

  • 压力反应应激(英文:Stress)或心理压力,是一种反应模式,指动物机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后,在没有发生特异的病理性损害前所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的平衡和
  • 1900年夏季奥运会第二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英语:the Games of the II Olympiad,法语:les Jeux de la IIe Olympiade),是一场于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综合体育赛事。这次奥运会没有开幕式和闭
  • 耕种农可以指:
  • 马尔西里奥·菲奇诺马尔西利奥·费奇诺(英语:Marsilio Ficino),(1433年-1499年),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学者。他主要在他人的资助下,从事讲学和写作。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新柏拉图主义的捍卫者。他的柏拉
  • 萨克拉门托萨克拉门托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Sacramento;常用简称Sacramento State、Sac State、萨克拉门托加州州大;又常被译为加州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
  • 乔治·米德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美墨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乔治·戈登·米德(George Gordon Meade,1815年12月31日-1872年11月6日),美国陆军少将,曾参加过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美墨战争和美国南北战
  • 格瓦拉主义格瓦拉主义(西班牙语:Guevarismo;英语:Guevarism),又称游击中心主义或游击中心论。1960年代,格瓦拉主义产生于拉丁美洲,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它是古巴革命领导人之一切·格瓦拉,在总
  • 贺锦丽卡玛拉·德维·哈里斯(英语:Kamala Devi Harris;/ˈkɑːmələ/;1964年10月20日-),中文名贺锦丽,是一名美国律师、政治人物与民主党成员。她曾担任第32任加州检察总长,现时是加利福
  • 滨江区滨江区,全称杭州高新(滨江)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市辖区,辖区包括钱塘江以南、钱江一桥以东沿江的西兴、长河、浦沿三个街道,北与杭州主城上城区和江
  • 林园林园可以指: